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精彩点击 正文
石艳敏:甘做一颗铺路石
http://suihua.dbw.cn   2015-03-30 16:18:41

  “三尺讲台,二寸粉笔,一世清贫” 。这就是海伦教育人心目中的石艳敏。

  1998年毕业于呼兰师范学院的石艳敏,放弃了大都市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来到海伦市乐业乡中学,成为一名农村教师。

  农村环境差、待遇低,可石艳敏却偏要选择这条“坎坷路”。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千年以后,繁华落幕,我还在风雨之中为你守候……’我虽不是万人追捧的璞玉,但我愿做一颗铺在小径上的鹅卵石,甘于奉献。”3月26日,当我们见到石艳敏,她对我们道出从事教育事业的初衷。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走上工作岗位后,初为人师的石艳敏当初的兴奋渐渐退却,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便接踵而来。

  就拿上班来说,每天要坐通勤车才能到学校,而石艳敏的住所离车站又比较远,每天要提前两个小时出门。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天还没亮,路上行人稀少,耳畔只听寒风呼啸,不觉心惊胆颤。

  好不容易来到学校,当她兴致勃勃步入走廊、来到教室时,眼前的情景再次敲打着她心中的美好梦想:碎砖头铺成的地面,高跟鞋崴进去就很难拔出来;钉着塑料布的窗子,四处透风;褪了色的破旧黑板,写上去的字很难认清,而唯一明亮的,就是孩子们闪烁着求知欲望的双眼。

  面对清澈的眼神,她想起了大学堂课的训教: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选择了清贫,更选择了创造无限未来的可能。于是,她不顾家人的再三劝说,放弃了改行机会,接任班主任工作。

  为了尽快适应生活,石艳敏每天早来晚走,和学生们同吃白菜豆腐;亲自动手,制作图表和简易地图;自己掏钱,买来涂料粉刷墙壁和黑板;发动学生,在教室挂上他们自己绘制的图画。当看到焕然一新的教室中学生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她自己也忘记了手上满是血泡的疼痛。

  尽管如此,可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使她领悟到,光有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汲取营养。于是,石艳敏在当时已怀孕4个月的情况下,起早贪晚,顺利通过了大学本科自学考试;同时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锤炼,石艳敏多次在全市说讲评比大赛中荣获佳绩,诠释着“学高为师”的真正内涵。

  只有与时俱进,方能勇立潮头。石艳敏率先在学校新课改示范活动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摸索出一套“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的学习方法,这使她带的班级学生成绩,在2008届中考时,摘得农村中学桂冠、位列全市第二。

  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石艳敏深深懂得:教师的工作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旷课、辍学在当时农村时有发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并不熟悉道路的石艳敏,第一次家访时就走错了路,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回到家后,发烧到39度,可第二天依然站在课堂上。

  留守儿童是农村另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大多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身为班主任的石艳敏,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学生档案,成立帮助小组,进行情感关怀。每当节假日,石艳敏或陪他们过节,或把他们带回家,让他们充分感受亲人的关怀、集体的温暖。17年来,她所带班级没有一个留守学生辍学。

  王向阳, 2012届学生,每天放学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上学却最后一个到校,身上还时常带有伤痕,学生们也渐渐疏远他。石艳敏了解到,他不仅是留守儿童,还是单亲家庭,使他变得敏感,像个小刺猬。但石艳敏并没有放弃他,经常和他谈心,并带着学生去家访。当看到他为奶奶做好饭后,还要去田里干活,大家这才理解。渐渐地,也纷纷跟他做起了朋友,帮助他、鼓励他,使他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17年的艰辛工作,石艳敏同许多教师一样,不但身体落下了诸多病痛,更对家人充满愧疚。每当她灯下备课,自己的孩子却在吃力地查着字典;对学生永远是微笑,而对孩子却少了温情。孩子常说:“你不是我妈,而是学生的‘妈’!”为了学生,她与爱人两地工作,多次放弃调转机会,而她总是说“等送走这一届再说吧”!这一等就是17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7年间,石艳敏送走了一届届学生,取得了一项项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系统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教育教学先进个人;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各项活动均走在前列;历届都有10人以上升入重点高中,其中张淼、张玉等,经过高中苦读,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学习深造。

  “我也曾无数次问自己,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可最终得出的答案依然是:能够做一颗平凡的铺路石,用爱去坚守这份美丽,让天下桃李芬芳,我无怨无悔!”石艳敏的话掷地有声。

 
作者: 马明超 张军花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