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星期六下午4点,天空飘着细细的雪。在民和街一处民办的培训学校门口,李女士远远看到走出来的女儿,她赶忙招手示意。下一个英语培训班5点不到就要开课,母女俩来不及回家,晚餐只能随便到快餐店解决。
相信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都不会陌生。其实奥数班上讲的东西,学校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上根本不作要求,但很多家长对奥数的追捧却很热情,据粗略统计,仅绥化市区内读奥数的小学生就超500人,以四年级和五年级为多。
除奥数外,就是普通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也存在超前补课的现象:让幼儿园孩子学小学课程内容,让小学生学初中的课程内容。而这些过度补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来上一个“好学校”。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家孩子上小学前能识200个字,我家孩子要识300个;你家孩子上了语文、数学两个辅导班,我家孩子还要多上英语班、钢琴班。从“起跑线”开始,就要跑在前面,追求在学业、事业乃至人生幸福方面,都一路领先。然而,这样的情形真的能让孩子们获得真正的人生幸福么?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因为它违背了一个人成长阶段的天性,培育了智商却泯灭了情商。超前的过度补课也许可以短期内显出学业成绩上的优势,但学习主动性的泯灭、社会适应性的缺失,却会对孩子终身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各种补课“猛于虎”
很多幼儿园以及民办的培训机构,对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幼儿园不得设置的识字班、数学班、英语班的规定置若罔闻。他们把6岁的孩子当成9岁的孩子教;小学五年级的辅导班,教的多是初中知识。
3月10日,记者曾暗访过一家民办幼儿园。当接待人员得知记者亲戚的小孩已读幼儿园大班却还没有学拼音时,热心地说:“一定要让孩子上拼音识字班,现在小学里基本不怎么学拼音,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就几十篇课文,不学好拼音的孩子进去之后,跟不上的!”对于这家幼儿园的介绍,记者从市区内一所公立小学的一位班主任教师处得到印证。据这位姓陈的教师讲,确实如此。小学教授拼音的课时很有限,如果幼儿园阶段没有扎实的拼音基础,孩子根本是跟不上的。
幼儿园除了学习拼音,还得学习识字和造句。而这些都应该是小学的课程。在这个幼儿园大班的一堂课上,十几个孩子先是复习了上次课学的12个词,包括早饭、迟到、阴天、富贵、电话等等,接着新学了12个词:桃花、鸭梨、图画、图纸等,其中还包括四个生字。40分钟里,学生一直趴在课桌上,几乎没停下手中的笔。识字之后是造句,一位叫婷婷的小女孩由于没造好句,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休息的时候,婷婷像一头受伤的小兽,独自在角落里闷闷不乐。
陈老师为记者提供的一本小学语文教材显示,一年级开始虽然学习汉语拼音,但课时非常有限,如果在幼儿园没有打下扎实的拼音基础,还真是不行。对于这样的现状,很多家长不得不选择送孩子到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定向培训,以获取孩子到小学之后的适应能力。据记者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受访家长表示其孩子参加过兴趣班,其中参加过社会机构所办兴趣班的占比例70%。而这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学科类的识字班、英语班、数学班,也有兴趣类的钢琴班、舞蹈班等。在某小学读三年级的乐乐每周日上午都要到某培训学校去上“艺术演讲”课。所谓“艺术演讲”,就是阅读和作文,所谓“三年级思维训练”,就是“三年级奥数”,培训机构和学生家长彼此心照不宣。乐乐还报名学习新概念英语,在网上听有关学习内容,加上学校本身布置的作业,她的周末两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基本上没有玩的时间,比父母都忙。
什么原因让抢跑成风
超前补课有多方面成因,很多学校招生时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培训机构对利益的追逐、家长的盲目与虚荣助长了这种风气。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似是而非的话在很多家长眼里有着形象的解释:孩子以后要有出息,一定得上好大学,奔着清华、北大去,至少也得是“211”和“985工程”高校,而上好大学一定得上好高中,逐级下来得去好初中、好小学、好幼儿园,环环相扣,为孩子铺就一条“成功”路。
一般而言,我市小学教育一般选择就近入学,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学区,但一所学校的容量有限,也不是本学区的孩子都能在本学区入学。面对蜂拥而至的报名者,学校就会通过举办考试、查看竞赛成绩和获奖证书的办法,对学生展开选拔。在这样的引导下,家长纷纷送孩子去上辅导班,考证考级,以求在升学中脱颖而出。
绥化市第三中学校长袁恒梅认为,择校热、辅导班热是社会的浮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家长们并不是从教育规律出发去爱护孩子,而是以为上的辅导班越多越好、越贵越好,实际上是非常盲目的。
袁校长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去超前学习上好学校,这体现了家长的虚荣心。家长的从众心理是导致超前学习泛滥成灾的重要原因。
一些学校出于收费目的自己也举办学前班,很多家长把这称之为幼小衔接班。这样的衔接有没有必要?各方都有各方的说法。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幼儿园其实已经学习了很多小学的课程,现在又要有学前班,本身是没有这个必要的,但你想上这个学校,就得报这个学前班。至于说收费,别的钱都花了,也不在乎这一次了。
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对利益的追逐也是辅导班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家长和孩子有补课的需求,培训机构希望抓住机会赚钱,双方不谋而合。这里几乎没什么门槛,注册一家公司,租一间房子,打打政策的擦边球就可以开班招生了。记者在工商部门了解到,现在市区内的民办培训机构有数十家,有些培训机构的师资质量差,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但也能招来生源。有一些有点文化的下岗者竟然靠办补习班养家糊口,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过度补课补丢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超前补课违背儿童发育规律,无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有专家指出,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与教学规律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尽管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使用的文字不同,语言发育的规律、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却基本相同。在语言学习方面,孩子最先学会表达的是妈妈、花、狗、吃、呜呜等50个词;就掌握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而言,都是读数、写数最难,找规律、“立体图形”最容易。如果让孩子超前学习,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这位专家认为,教师和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教学和家庭教育都要符合这些规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记者暗访的辅导班上,在拼音识字班的婷婷,有点跟不上半小时学12个生词的快节奏,整节课都是在低着头写字,要造句子也非常牵强,她的无奈和无助谁能体会?按照规律,幼儿园大班集体教学活动每天应该控制在25至30分钟,但婷婷一个晚上的学习量就是推荐学习时间的3倍。
绥化市教育局中教科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超前补课有一个很大的害处,学生以为已经学过了,什么都懂,上课的时候就不再认真听。这种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等意识到需要改变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很晚了。在孩子小时候,循序渐进地学习、集中注意力听讲非常重要。暂时的学习超前等同于一直超前吗?研究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一书援引的数据表明,幼儿阶段花大量时间训练的算数等技能,在小学一年级里优势体现不到半年,以后就“泯然众人矣”。而当初的大量强力训练,可能抑制孩子天性,催残他们的身心健康,给孩子长远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超前补课现象如何遏制
超前补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幼儿园、小学和培训机构的监管,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合力加以遏制。
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强力灌输小学二三年级才学的内容,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体系外接受一套新的数学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速成,能否取得正面效果,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专家认为,如果幼儿、小学生对某些方面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比如钢琴、画画等,家长满足他们的求学愿望是值得提倡的,但不顾孩子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个人爱好,把他们强行送进辅导班,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失去探索的信心,必须坚决反对。
专家呼吁,遏制不合理存在的辅导班,首先要向家长开展宣传教育,从培训的受众角度缩减市场需求。家长们应该明白,孩子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是千差万别的,不能用一个模子去要求学生。
在社会机构举办辅导班的同时,一些在校教师也开始兼职授课甚至开办“家庭圆桌”,私下授课赚“外快”。不少校长认为,这种做法害处多多:首先,让纯正的师生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伤害甚至毒化了尊师重教的风气;其次,也不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专家们指出,必须切断公办学校及教师与辅导班的“暧昧”联系。
目前,我市对在校教师不参与校外辅导班授课更多是一种柔性的引导,通过师德建设,在评选先进、发放绩效工资、职务晋升等环节加以体现,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有必要把“不参与辅导班授课”作为刚性要求,首先对公办学校的老师加以约束。
工商、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大对违法违规举办培训班的查处力度。
绥化市电视大学校长徐景升认为,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招生开辅导班的。大家知道,银行的设立远非在工商部门注册那么简单,一定得经过银监等部门的审批同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类似,特别是面向幼儿及小学生的教育,必须严格审批、严格监管。记者了解到,我市已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呼吁面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各类培训统一归口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凡面对低龄儿童的学科类竞赛和考级一律不允许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