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连续十多年大丰收,这是家喻户晓的事儿,但近年来,粮食运输中越来越严重的洒落、浪费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一位来自黑龙江做生意的南方人深有感触地说,北大仓就是北大仓,公路边洒的都是粮食。
“客”言无欺。每年秋收后,记者下乡采访,县级公路两边洒落的粮食十分抢人眼球,坐在车上,都能分清稻粒和玉米,特别是道口,更是粮洒遍地,成了野鸡、喜鹊觅食的好去处;冬天下雪后,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路两边洒落的粮食如两条金黄色的飘带,随着公路一直向前延伸、延伸……
对此,北林区一位农民解释:现代农业摆脱了小农经济时代,大合作社、大农机生产,大卡车运输,大工厂加工,粮食洒落点没人心痛,也没人捡粮了。而一位常年从事粮食运输的卡车司机说:现在的农业合作社和粮食加工企业绝大部分没有自己的车队,中间运输全靠个体卡车,为了多挣钱,司机多拉快跑、甚至疲劳驾驶是常有的事,运输中操作粗陋、洒粮现象自然不可避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大部分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诗,能从古流传至今,自然有它的道理和精辟所在。现代化大农业,让农民摆脱了“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并且让农民增产、农业丰收,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中华民族节约的传统美德。过去,一家一户生产和运输时,虽然运输工具没现在先进、封闭得好,但家家装袋运输,而且车顶盖得严严实实,自然很少洒落粮食,即便洒落点,也马上有人捡回去。现在,如果我们把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粮食同时装进运输车上,恐怕公路边上的“金黄色的飘带”也会“黯然失色”。
节约粮食,关键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