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呼兰河畔、富饶的亚麻之乡兰西,红光乡红光新邨已经成为一个魅力农村小区,这里楼房林立、环境优美,经济发展、多产联动,社会和谐、户户安居。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的农民住的还是泥草房,走的是泥土路,种的是清一色大玉米,农民过着贫苦拮据的生活。近年来,红光乡义泉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拼搏进取,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让农民实现多元增收?2012年,村党支部书记顾景文带领村干部经过多番调研,确定了“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拓展养殖业规模经营、实现多渠道致富增收”的发展战略,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富民强村的快车道。
为了帮助百姓增收,顾景文引导村民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种植瓜菜、万寿菊、甜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村里引导农民根据土壤、气候科学选择玉米种子,鼓励支持村民进行棚室种植、机械耕作、合作社集约经营。为了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顾景文把自家养殖场当成了养殖培训基地,亲自示范向村民传授养殖民猪、肉牛、肉羊、鹌鹑技术,尽力在购崽、购雏、饲料、资金、销售等方面给予养殖户帮助。64岁的吴国太家境贫困,没有养殖肉羊资金,顾景文了解情况后,通过个人关系帮助吴国太赊了40只价值4万元的二代小尾寒羊羊羔,并在养殖技术、饲料购买等方面给予及时帮助。2013年年底,吴国太养殖的40只羊全部出栏,不但还清了4万元欠款,还净赚2.8万元。目前,全村发展养殖大户42户,养殖民猪1800多头、肉羊1300多只、肉牛400多头、鹌鹑2万多只。2014年,仅养殖业一项,义泉村农民就增收1200多万元。
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同时,义泉村又把目光放到了劳务输出、亚麻坐垫编织和运输业行业上,引带村民实现多渠道创收。顾景文带领村干部积极与紫阳公司、宏远建筑工公司、天成创展木业公司等多家企业对接,为义泉村村民提供再就业岗位240个,每年人均增入1.5万元;引带1000多名村民开展劳务输出,年人均创收5000多元;发展麻编经纪人带动200多人从事亚麻坐垫编织,年人均创收6000多元。如今,义泉村有种植业合作社9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4个、域外劳务输出组织4个、农民专业互助组织2个,村民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天天有钱赚,实现了从事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劳务输出等多元增收。
2012年,红光乡全面实施“政府主导、企业牵动、产业支撑、产城一体、撤掉自然屯、整合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决心建设红光新邨。顾景文带领村干部,起早贪黑深入到王永海屯、郭家店屯、顾家店屯,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发动。为了解除村民们的疑惑和顾虑,村里向老百姓做出四项承诺:村民住新楼不用花钱买,用原有住房折价置换新楼房;取暖费不用自己交,可用屯里公共宅基地折价抵消;村民迁入新居、土地变卖后,富余劳动力由企业提供再就业岗位;在小区内建设中小学校、卫生所、商服,帮助村民解决上学难、就医难、购物难的问题。为了让村民对红光新邨建设充满信心,顾景文第一个在动迁合同书上签字,他又动员亲戚、朋友第一批在动迁合同书上签字。当年年底, 34栋239户温馨别致的红光新邨特色小区建成,王永海屯、顾家店屯、郭家店屯的农民喜迁新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