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精彩点击 正文
开发区里的农民工
http://suihua.dbw.cn   2015-01-29 16:38:33

  在北方,有农谚:“三九四九,棒打不走”。但在兰西县开发区里,记者却看到另一种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厂区内,运送原料、成品的车辆来往不断;厂房里,农民工各就各位,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农民大多‘猫冬’,现在到开发区上班,管吃住,每月还能挣到4000多块钱,这里的农民工早已没有冬闲之说。”这是1月22日,记者在兰西县开发区采访时,轻纺产业园大连盛辉服装厂的农民工韩静向记者发出的由衷心声。

  陪同采访的兰西县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兰西县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入驻开发区的企业不断增多,用工量也自然增多。目前,开发区入驻项目达55个,仅轻纺产业园就吸纳了3000多名稳定劳动力就业。不仅如此,兰西县还制定出台了农民工子女上学、医疗和养老、住房落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力推进麻都新家园、养老中心等配套项目建设。目前,兰西县哈北新城中学5500平方米教学楼、3000平方米食宿楼、1500平方米幼儿园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麻都新家园二期6栋、3万平方米办公楼及食堂、洗浴中心已交付使用。现已有70多户打工家庭入住,形成工业区拉动生活区、生活区反哺工业区的良性互动。

  “我们夫妻在外打工近20年,去过很多地方,像兰西开发区这样的地方还是第一个。职工买楼仅1700多元一平方米,交2万元的预付,和企业签上合同后就能住上价值十几万元的新楼,而且还给落户,子女不出开发区就能上幼儿园、中小学。”来兰西开发区打工的呼兰农民尹清泉说。

  在亚麻轻纺产业园大连盛辉服装厂采访时,记者看到,企业的生产车间机声隆隆,流水线正在繁忙运转,农民工们正细心地操作着制衣的每个环节,衣架上挂着组合后的成品服装,正准备销往国外。企业负责人马小英告诉记者,过去农民工有个“猫冬”习惯,每逢冬季,农民工有减无增,是企业最头痛的事。现在,兰西县委、县政府的“四增”改变了农民冬闲、“猫冬”的旧习惯,纷纷进入开发区打工挣钱。今年冬季,来企业打工的农民有增无减。

  开发区的繁荣,还吸引了不少“南飞”的农民工回归故里。农民工范茂杰说:“以前冬天都是到外地打工,远离亲人朋友不说,过年回来还很难买到火车票,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个月还能挣到四五千元,何乐而不为。”

 
作者: 曹平平 陈驹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