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林区双河镇中心卫生院,有一间普通的科室,那里面挂满了锦旗。这间科室的主人叫杨力林,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当我们浏览这些锦旗的时候,今年43岁的杨力林还有些腼腆。他说,这些都是乡亲们的信任,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好。不管是不是谦虚,但当和杨力林聊起他的经历时,还是让我们微微一惊。
杨力林就出生于双河镇本地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祖辈中有地方名医,受祖辈的影响,杨力林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和初中时,他就喜欢看有关跌打损伤及针灸和经络方面的书籍,懵懵懂懂地研读。17岁的时候,他放弃了学业,参加了由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乡村中医士(中西医结合)培训班,3年的时间,杨力林顺利地拿到了乡村中医士证书。3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杨力林也算入了行,对中医理论及一些简单的诊疗技法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他至今依然记得当年老师对自己的谆谆告诫: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它博大精深,一个人就算穷尽一生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学懂吃透。
在学习的过程中,杨力林也时刻感觉到了自己医学基础的不系统和不扎实。为此,他在家乡当了3年中医师后,1995年,他又考入了绥化地区卫生学校进一步深造。卫校的3年间,杨力林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诊疗基本技能和必要的预防保健知识等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涉猎和积累。在此基础上,杨力林在校期间还系统学习了学校开设的康复专业。初步掌握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具备了康复机能评定、现代和传统的康复治疗,在预防康复保健、运动康复治疗和老年康复保健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杨力林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随着患者的增多,杨力林的收入也越来丰厚。但这并没有成为杨力林走出去长见识的羁绊。文人讲究游学,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杨力林说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同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而这种实践就包括走出去。为此,他充分利用朋友给提供的便利条件,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两次走出国门,深入到缅甸的城市和乡村,把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带给那里的人民,并与当地医生切磋学问,共同提高。
几年来的游学与临床实践,杨力林的医术已经有大幅度提高。从1993年起,他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的经历。杨力林先后师从过新九针疗法创始人师怀堂教授、小针刀疗法创始人朱汉章教授、针灸刀疗法创始人任志远教授、电员针疗法创始人张炳然教授、软组织外伤创始人宣蛰人教授等名家,并得到过他们的悉心指导。杨力林在治疗各种顽固性颈肩腰腿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坐骨神经痛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与体会,杨力林医师还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现论文4篇,其中有2篇获得了优秀论文证书。
古语说,医者,仁术也。在杨力林医师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仁者善良的情怀。据双河镇的村民说,先看病后收费,特别困难不收费,有钱就给点,没钱就欠着。这是杨力林给自己定的规矩。一位看病的村民对记者说,同样的药,这里的药费总比别的地方便宜一些,少则几分,多则几块。然而,自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行后,杨力林却有了一块心病:他的科室不在新农合试点的覆盖范围内,无法给村民报销医疗费。有了新农合,杨力林的收入不见得会增加,但村民花的药费却会大大降低,能让村民享受到和在镇卫生所其它诊室看病一样的待遇,我就安心了。说这话时,杨力林的眼里充满了渴盼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