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月25日讯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庆安县巨宝山乡及时总结教育成果,在全县率先推出领导干部驻村联系群众的“直联制”,通过这项制度确保干部经常活跃在基层,确保群众诉求不再被过滤,确保基层难题能够有效化解,由于实现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以前这个乡特别强调干部要深入基层挂点联系,但多是临时性、松散型的,没有太多的刚性约束,使干部联系群众流于形式。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分析联系群众面临的新常态,为准确把握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决定干部下乡要形成制度化,为此建立起干部进村驻点“直联制”,并随之建立起严格的考评机制。从去年7月开始,严格执行,形成了一套全覆盖的常态化制度。
“直联制”强调联系人员、联系时间和联系地点“三个固定”。党政两个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固定联系一个村,并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驻点团队。团队由各类服务中心、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组成。每周固定一天时间作为驻点日。驻点日乡政府不安排重要会议和集中活动,能够保证全员到驻点村参加活动。驻点活动地点,安排在行政村办公室,主要接待村民来访,听取群众的诉求愿望。如果没人来访,就去田间地头和村民家里,边帮助干活边同群众拉家常。驻点接访坚持四个“不替代”、四个“面对面”,即领导干部要亲历亲为,不能以辅助团队、网络平台、电话通讯、委派别人等形式代替领导干部驻点,并要采取日常接访、上门拜访、约谈直访、座谈群访等形式直接同群众对话,做到人员不选择,意见不过滤。这种直访动了真格的,群众的难题立马解决。乡长李志远去年12月初到巨兴村驻点接访,王窖营村养羊大户王云杰前来反映难题,说他在离村一公里的地方建起养羊基地,可就是动力电线拉不过去,加工饲料的难题解决不了。李志远听后,当即表态帮助协调解决,三天以后保证把电通上。只过了两天,这里的电灯就亮了。
巨宝山乡的“直联制”建立起三个明确的联系制度,把下联一竿子插到底。为确保下联不走过场,他们强化首问责任、权力清单、民情日记和工作台账等关键环节。由于直联制细化了“制度规范”,下联干部不再敢推诿扯皮,敷衍了事,而是敢于作为,主动担当,促进了基层难题解决。党委书记周海波在巨龙村驻点联系群众时,狄什长屯群众强烈要求他发挥这里的集市优势,建设商业街。愿望虽好,但难度较大,主要是邻街农户建有许多猪圈,障子也夹到路肩,50多户农民抵触情绪很大。对此,周海波没有退缩,他认为建好商业街,活跃农村市场会给农民带来实惠。于是他带领驻点干部采取划户包干的办法,入户做过细工作,同时也给受损户合理补偿,只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拆迁任务,很快建起8米宽的水泥路面900延长米,铺设彩釉砖人行道760平方米,还安装了50盏太阳灯,商业街建设得相当有规模。
这个乡特别注重强化责任保障体系,确保干部履行好下联的责任。他们要求每个驻点下联干部都要把联系卡交给群众,群众有事随时可以同驻点干部联系,并明确规定,驻点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必须负起“首办责任制”,所以驻点团队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群众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接访的案件一追到底,担负起联系答复事主的首要责任;同时强化同村的承接,事前收集情况、事中主动配合、事后跟踪落实,帮助村在职责范围内解决好问题;再就是强化监督,乡党委委派纪检组织干部成立专项督查组,通过督查、暗访、责任追究等措施,对驻点干部情况及时作出评估,并作为考核内容,这样给试图蒙混过关的干部树立了高压线,联系群众由随机变成了一种习惯,对群众想什么、要什么、做什么,都一清二楚,决策起来更科学有效。副乡长孙志在巨宝村驻点包村,前不久他了解到农民有2.5万吨粮食积压在手里,一时找不到销路。他急群众所急,带领干部跑加工企业、找经销粮商、组建起经销团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农民的憋粮全部销售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