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道转兵使红军走出了绝境。1934年冬,中央红军按照毛泽东的建议,从湖南通道西出贵州。红军一部在经过播阳乡上湘村时,演绎了一段“红军秤”的动人故事。
当时,有一支部队在上湘村宿营。有一位红军首长在血战湘江时受了伤,身体十分虚弱。他的警卫员很着急,便打算给首长弄点营养品补补身体。找来找去,他发现寨尾一位老婆婆家有两只母鸡。警卫员高兴极了,便向那位老婆婆求情:“老人家,你的鸡卖不卖?卖一只给我们好不好?”老婆婆不懂汉语,耳朵还有点背,她听到的意思好像是指身体好不好的意思,所以老婆婆回答说:“赖么,务性尧赖(我的身体很好)!”但警卫员听后,认为她同意了,便从鸡笼中取出一只鸡。
但没有秤,怎么分斤两呢?他在屋子中找了一遍,只看到了一杆无砣的秤。小警卫员灵机一动,把背上背的手雷充当秤砣,挂在天平准星上刚好合适。警卫员把捉来的鸡挂在秤上一称,不多不少,刚好3斤。警卫员以高于市价的优惠价格付给老婆婆一块光洋。
红军走了,但这杆手雷秤红军没有拿走。为了纪念红军,侗家人称这杆秤为“红军秤”。从此,“红军秤”被人们当作村里的公平秤,称谷称米都要用它。村里人从外地买回油盐,都喜欢到“红军秤”称一称才放心拿回家。有些走村串巷的油盐商贩常短斤少两,但只要用“红军秤”一称,他们便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补足分量。
这杆秤如今已经保存了70多年,它为侗乡群众排难解纠不可胜数。人们每天几次、几十次地使用它,秤杆已油光可鉴,放在暗处也闪闪发光。“红军秤”如今是上湘村一件最珍贵的文物。
抚摸着光滑的“红军秤”,我们感慨万千,当年红军之所以能由弱到强并最终取得胜利,关键在于百姓的支持。从这杆“红军秤”上我们就能看出人民军队与百姓的鱼水深情。说是人民帮助共产党赢得了天下,一点都不过分。这一点,我们共产党人永远也不应该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