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
2025年,既是“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关键收尾之年。北林区东津镇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保障等多维度举措,全力促进了脱贫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根基。
一、强化产业支撑,厚植增收动能
有份田种出“致富苗”。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东津镇的8个村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推出了“我在村里有份田”等特色项目,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在“村里有份田”项目中,每村落实耕地面积15亩种植经济作物,产生的收益用于人均收入低于1.2万元的脱贫户家庭,实现户均增收600元;小果园结出“增收果”。为了确保脱贫户能够长期稳定地增加收入,东津镇建成“帮扶果园”专业屯2个,专业户1户,栽种黄太平果、吉泰李子800余棵,每户分散种植果树4棵,每年每户可增收近200元;“小菜园”孕育大希望。充分利用农民的闲置庭院,全面推广帮扶“小菜园”,为脱贫户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增收途径。菜园主要种植黏玉米、毛葱、大蒜、黑小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0余亩,户均增收350元;“小光伏”惠及大民生。今年,又建成100千瓦光伏电站一处,共计9个光伏电站成为老百姓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
二、强化就业扶持,拓宽增收渠道
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对脱贫户培训,许多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技术工人的转变。同时,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据统计,每年全镇外出务工的脱贫人口近230人,实现了脱贫群众收入的稳定增长;鼓励返乡创业促发展。针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镇村积极引导其投身自主创业浪潮,精心打造涵盖政策咨询、项目推荐、技术指导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为返乡创业者铺就一条顺畅的创业之路。近年来,外出务工返乡脱贫户创业成效斐然。利民村养猪户张绍元、利胜村养鹅户赵景春等自主发展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保增收。为了保障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稳定就业,积极推进“护路员”“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这些公益性岗位不仅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来源,还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三、强化政策保障,兜牢增收底线
细化监测守底线。通过镇村干部不定时走访,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同时,借助微信群、政策宣传单发放、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加大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知晓率。坚持每月对村内农户进行常态化走访排查,详细了解家庭收入支出、返贫致贫风险等情况,经过逐户研判分析,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全村“一户不返贫、无人新致贫”;金融信贷促增收。镇村干部积极宣传动员,全面深入排查,及时为有贷款意愿和需求的脱贫人口落实小额信贷政策。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东津镇已累计为100余户脱贫户提供贷款400余万元,用于发展不同规模的种养殖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脱贫户切实享受到金融帮扶的实惠,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力;兜底政策强保障。秉持“应兜尽兜”理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体纳入保障,提升最低生活保障与临时救助服务质量。同时,积极落实农业保险、小额人身意外险、养老保险、特困供养、残疾补贴、退役军人生活补助等各项兜底保障政策,确保“应享尽享”,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