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导入”为核心 以“民生改善”为底色
肇东北林入列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 全媒体记者 沈雪
一处处热火朝天的工地、一幢幢厂房机器轰鸣,一座座老小区焕发新颜……走进肇东市和北林区,随处可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带来的新图景。
2025年2月,经省发改委确定并报国家发改委备案,肇东市和北林区成功跻身产业导入方向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在全省仅有的5个试点中,我市占据2席。从打破行政壁垒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到导入重点项目补齐服务短板,一场以“产业导入”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底色的新型城镇化试验,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展开。
打破壁垒:顶层设计织密“协同网”
“以前申报国家项目,市里和区里各报各的,难免有遗漏。现在有了协同机制,项目‘打包’推进,效率高多了。”谈及试点推进的最大变化,北林区发改部门工作人员直言。为推动市区一体化建设,打破行政壁垒,市发改委创新建立了“市区项目协同报送机制”,由市发改委将北林区与市本级、绥化经开区的项目进行统筹上报,争取国家资金。
这一机制的成效很快显现。在2025年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申报中,我市借助北林区试点政策,通过协同机制上报的总投资10.16亿元的天有为汽车电子智能工厂项目,成功争取到9040万元国家资金支持——这是我市有史以来单个产业项目获得的最高额度中央预算内资金。“有了这笔资金,我们能加快智能生产线建设,进一步巩固全球汽车仪表市场占有率!”天有为电子负责人兴奋地说。
产业为核:项目落地点燃“增长极”
产业是城镇化的“发动机”。我市紧扣试点核心任务,推动两地聚焦优势产业谋发展。肇东市推进总投资1.67亿元的星湖科技3500吨核苷、核苷酸产品技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带动周边就业;北林区推进高新区基础设施升级,为后续产业落地打基础。
产业项目的落地直接带动就业增长。今年上半年,肇东市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96场,服务群众9.2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505人;北林区举办“就业大集”“春风行动”等招聘会44场,服务群众2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224人。
“我们村有10多个人在星湖科技上班,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家里。”肇东市宋站镇村民李大哥说,产业项目的落地,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补齐短板:城镇提质筑牢“承载力”
城镇化不仅要“面子”,更要“里子”。试点建设以来,两地聚焦群众需求,补短板、提品质。
在基础设施方面,两地同步推进“补短板”工程。肇东市74个老旧小区改造、3个棚改项目全面开复工,新建3条城区道路、维修57条道路及3座桥梁,乐安新区花海、稻田公园等民生工程相继投用。更让人欣喜的是,东北林业大学新校区落地新区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北林区开工建设2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改造燃气管网20公里、供热管网23.1公里、供排水管网16.9公里,高新区电力迁改、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加速推进,让城镇“硬件”更过硬。
公共服务“软实力”也在同步提升。肇东市第一医院与6家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人民医院建成全省首家县级三级医院GCP实验基地,新立小学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弟;北林区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试验区”,第一人民医院与东富、四方台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中医民营医疗机构增至144家。
试点期至2025年年底,时间紧任务重。市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以肇东、北林为样板,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让城镇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