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联路(二)
文/摄 郭丽 特约记者 李磊 全媒体记者 陈俊杉 刘华鹏

7月29日,走进绥棱县上集镇天放村,于天放纪念馆就静静矗立于雨中,馆内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文字,都在诉说着这位抗联将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走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便是于天放的雕像,于天放,原名于九公,1908年4月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31年5月1日,于天放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于天放投身抗日斗争,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独立师师长等职,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多次重创日伪军。
馆中展出日军侵华时期的种种罪行和于天放经历的各种经典战役,陈列着抗联时期留下的文物,其中一个复原雕像非常惹人注目,那是战士们烤火的场景,当时按照北满临时省委保存实力的指示,抗日联军西征时,陈雷、李兆麟、于天放根据战士们行进时的经历共同创作出了一首《露营之歌》,这个雕像便是复刻了当中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一句词,这就是抗联战斗时艰苦条件的真实写照。
据讲解员介绍,天放村在伪满时期称向阳村,当时这里地广人稀,是一片茫茫林海雪原。1942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任命于天放为军政特派员,接替金策指挥第三路军留在国内的抗联部队,同时组织开展地方群众工作。于天放小分队在抗战活动中,与这里的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张禄、修富海等村民竭尽全力支持抗联,为他们运送物资,传递情报,为了给抗联送物资,村民们将盐、粮、药缝在棉袄夹层中躲避日军的稽查。大雪封山后,抗联所在的密营眼看就要断了补给,于天放便决定藏于村中,在宋万金屯小学当中以老师的身份隐藏。


纪念馆的“越狱场景”展区,展现了于天放被捕地宋万金屯小学与越狱地的模型与照片。1944年,因叛徒出卖,他被捕入庆安县监狱,后被转押到北安省伪警务厅特高课收容处,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始终严守抗联机密。当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仅剩一个月,被关押在北安监狱的于天放深知,必须活着出去继续战斗。他与赵忠良悄悄拟好越狱计划,暗中观察监狱地形,用铁镣磨尖木片制作工具,趁看守换岗的间隙,成功撬开牢门铁锁,带着战友消失在夜色中,最终得知抗战胜利的好消息。

80年过去了,于天放的诗句“囹圄铁窗寒冬度,草木葱茏虎归山”依然在绥棱的大地上回荡。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播种机——它告诉每一个人: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信仰、勇气与担当,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星光,指引着后人在和平年代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