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为笔 惠民作笺
绥化书写教育民生新答卷
□ 全媒体记者 宋一枫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回望“十四五”,绥化教育步履铿锵,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与省教育厅鼎力支持下,我市全面培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时代新人,结出了累累硕果: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义务教育巩固率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中华魂读书活动全国先进单位、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突出成绩奖、全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被市委评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位列民生部门第一名……这组闪亮数字及无上荣誉,彰显着绥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高度。
这一切缘于市委市政府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十四五”以来,相继投入23.72亿元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21所和31所公办幼儿园,增加优质学位2万多个;购置教学设备12.73万台套,106.6万平方米校舍焕然一新,4500余间多媒体教室、100%校园联网接入率,让学校不仅成为最美建筑,更成了滋养梦想的摇篮。
为国育才质量跃升显担当
“孩子现在不仅成绩进步明显,参与科创活动后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也显著提升!”绥化二中一位家长道出了教改实效。
质量是生命线,“十四五”以来,绥化教育创新发展。先后创建省级红色基因传承校30所、省级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示范高中5所、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11所、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1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26所、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1所、国家级家校社庭协同育人实验区1个,成为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成员。《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航,70间智慧纸笔教室悄然改变着教学方式。实施两轮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质量提升成果凸显:高考本科进段率升至58.03%,42名学子迈入清华北大殿堂,5000余人叩开了“双一流”高校大门。
为民解忧公平阳光洒心田
在绥化,“上学不求人”不是一句空话。“阳光分校”“阳光分班”与“四零承诺”,如同三把钥匙,解锁了教育公平密码。
绥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强教育行业治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课后服务的暖流,消融了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问题寒冰,上万名贫困学生从中受益;155所学校实施“温暖如厕”工程,“校园餐”提质降费,违规补课行为得到有力遏制,集中整治让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无所遁形。数据无言,温情有声:五年来,助学政策如春风化雨,惠及困难学子40余万人次,稳稳兜住民生底线,彰显了教育温度。
强师兴教人才基石固未来
“编制理顺后,负担轻了,更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一位解除了混编混岗困扰的老师感触深刻。
教师是立教之本,“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全市公开招聘教师3277人,补充“特岗教师”2029人,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着力为教师卸下重负,推进解决2400名教师的编制难题,让安心从教成为现实。教育家精神在绥化黑土地上熠熠生辉——全市涌现师德楷模615人次,培养各级名师、卓越教师、骨干教师293人次,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服务发展职教力量强血脉
在绥棱县职业学校农机维修实训车间,毕业生小王正娴熟地调试设备。“技能在手,回乡创业心里有底!”他笑着说。
我市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组建职教集团,打造全省首个建筑产业工人基地;职普融通试点班、中高职贯通培养拓宽成才之路;643名学子受益于新机制,2926人通过“3+2”模式顺利升学;4569名学生手握“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产业生力军。职校达标率升至85.71%,“双优”专业、乡村振兴培养优质校相继涌现,1.4万名中职毕业生与上万名受训技能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教育动能。
兴教为笔,惠民作笺,“十四五”期间,绥化教育以一项项暖心政策、一组组硬核数据,书写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