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青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随处可见劳动时打号子的场景。人们在集体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通过整齐有力的劳动号子鼓舞士气、激发干劲、协调动作一致。激昂嘹亮、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深深地镌刻在岁月的记忆里,溶化在平凡劳动者的血液中。
那时好多现代化机械设备还不多见,好多费力气肩抬人扛的重活累活都是靠集体力量人工完成,如村民家建房抬楼板上梁、麦场上移动脱粒机、垒新屋基打拦河坝夯土、推着载重的手扶拖拉机爬坡、挑河治水拉着推车上堆等,这些活计通常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发力完成,干活时常会由村干部或力气最大位于主要位置的人领头吆喝“打号子”使劲。“打号子”的内容和节奏一般根据具体的活而定,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劳动,吆喝的号子也不同,或吆喝着“一二三—(领头),加油(众人)—”或一起鼓劲“嘿哟(领头)—嘿哟(众人)—”或呼喊着“用力推啊(领头)—不偷懒啊(众人)—几乎所有的劳动号子都豪迈雄壮、粗犷朴实、节奏明快和干脆有力。
嘹亮的劳动号子,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既是乡亲们辛苦劳作力量的迸发,又是乡亲们欢快愉悦心情的流露,给单调的劳动生活增加了情趣。嘹亮的劳动号子,是乡亲们辛勤的汗水凝结而成、是乡亲们劳动的情怀培育而成,它和家乡土地上的庄稼一样淳厚实在、朴实无华。
曾经体验过劳动号子的魅力。有一年雨季一辆货车往河堆上运送抗洪物资,上坡中途轮胎打滑赶紧刹车,生产队长赶忙召集附近的10多名劳力支援推车。生产队长说:“大家找准位置,听我号子一起用劲往上推,使劲啊,要是车子冲不上去后退就危险了。”然后生产队长开始打号子,大家一起使劲推车,“向上推啊—”“嘿哟—”“不后退啊—”“嘿哟—”嘹亮的号子声中,货车加大油门冲上了河堆。
印象最深、最热闹的要数夯屋基打号子了。夯屋基的夯是用农村磨盘做的,足有100多斤重,用粗钢筋焊制的铁箍兜住,铁箍上系上5根粗绳索,夯屋基时5个人紧拉着绳索,随着号子声先是将磨盘拉到空中,再重重地夯到地上。夯屋基吆喝的号子有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的内容,也有现场临时即兴编的。曾经围观过王三爹家夯屋基的现场。领号子的张大龙吆喝着“王爹建新房啊—”其他人回应“嘿哟—”下面接着是“全家喜洋洋啊—”“嘿哟—”“我们来帮忙啊—”“嘿哟—”“用劲来打夯啊—”“嘿哟—”,在劳动的号子中,打夯人调整拉动绳索的力量与节奏,确保磨盘轻起重落沉沉地砸在地上。农村夯屋一般选择春天,庄稼地没有什么农活,嘹亮的号子声引来众人围观,围观的人越多,打夯人打号子越兴奋,号子声越嘹亮。
如今,农村重体力活几乎全被机械设备所取代,劳动号子也已渐行渐远。劳动号子,这声音里有着天然的节奏,每个音节承载着山一样的重量,指挥着脚步整齐划一,腰背压弯如上弦的弓,劳动号子,比交响乐宏大,比摇滚乐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