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元宵节的全新解读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2-12 字体:

芦苇

  过了新春节,就是元宵节。对于元宵节的定义,民间的说法是“灯节”,所以这一天要挂红灯、燃地火、吃元宵。有位作家却把两者融合连接在一起看待,给出了全新的解读。这位作家把春节比喻为养精蓄力的“驿站”,而把元宵节比喻为奋发努力的“起点”。此话不无道理,事情也确实如此。

  这个比喻符合中国的农耕文化。中国的农耕传统有七千余年的历史,从春播到冬藏的一个周期正好是一年,在这一年之中,四季更迭,万物枯荣。人们的生产依从这个规律生存衍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每到完成前三个季节,便进入繁忙的冬藏,并把年终末尾那一天定为“年”,为它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每一天都有特定任务,二十四大扫除,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三十请门神。这一成套的安排既有序又严格。这种敲锣打鼓的繁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过年”作精心准备,也是为开春播种养精蓄锐,炖肉煎鱼成了中心内容,家家户户都冒出鱼肉的香味。在艰苦的农耕时代,农人的唯一理想就是金玉满堂,五谷丰登,所以在这个阶段要铆着劲地作准备,都是为了元宵节的重新启程。

  人们在度过春节的这段时间,忙碌着,憧憬着,也喜悦着,时光慢慢流淌着,气氛却渐渐浓郁着。因为在过年的气息中带着的希望与活力扑面而来,也传递着幸福与美好的祝愿,既沉积着农耕年代的集体记忆,又契合了乡土中国的时代脉动,告诫人们不能仅沉浸在欢乐之中,还要展望前程而奋发努力。人们对年味的感慨,更多的则是见证了新时代的历史成就,体悟到改革后的辉煌成果,也有对农耕文明的回望,对旧时光的怀念,但更深刻感悟到的却是在辞旧迎新过程中吐故纳新重启新程的可贵。

  从精神需求的角度看,年味不是淡了,而是更加丰富了,变得千滋百味,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生活方式在改变,生活节奏在加快,有些过年习俗仪式得到简化或者消失,这不可避免。但团圆祥和的精神内核却始终稳定如初,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的积极奋发的生命力依然澎湃。人们在寒冬即将褪去之际,在迎接元宵节来临之际,家人和同事围炉而坐,分享过去一年的苦乐际遇,寻找此心安处的慰藉,借着春意破土而出的机遇,带着过年积蓄的能量,早些早点行囊,奔向新征程,那才是真正的对团圆的守望,对奋斗的期许。

  过年,绝不是单纯追求快乐,更多的则是表达理想和情怀。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长灾,月亮都有阴晴圆缺的时候,何况被月亮照射的人呢,不能事事追求圆满。在这过年的时候,不可回想烦恼忧伤,那样会顿生悲观情绪,会挫伤乐观心情,云遮雾罩在心坎,哪里还能焕起勃发斗志。因此强调过年要和谐欢乐,禁忌吵嘴打架,有脾气不能发,有憋气话不能说,要让吉庆的话语不绝于耳,祥和的图画随处可见,那都是为元宵节的重新启程创造氛围,营造良机。在那抱团取暖的时刻,在那咧嘴大笑的时刻,切莫只顾甜蜜和陶醉,别忘了元宵节还正等着规划奋斗的蓝图,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