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绥化日报 2024-01-18 字体:

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文化根基

李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课题,指明了新时代党和人民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再谈“两个结合”,并特别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两个结合”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何以越走越宽广、何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识之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中国内容,融入了中国智慧,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中国风格。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要素,“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之所以是“中国式”的,就在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

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滋养

  “第二个结合”给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滋养,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蓬勃生机,并最终成功的根本所在。中国式现代化是深深植根中华文化土壤、努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探索与成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滋养。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赋予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气,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了不照搬照抄外来文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塑造了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无惧无畏、迎难而上的智慧和意志;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行中的共识,形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力量;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对外来先进文明吸收、转换、创新的广阔空间;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植入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文化因子,为中国向全世界展现大国姿态贡献出中国智慧。

在“第二个结合”中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亘古未有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伟大事业,其道阻且长,还有许多亟待探索的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根植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结合实际,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理解“第二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根本遵循,是我们立党建国、兴党强国的政治指引。守正,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爱护和尊重,是深入挖掘和努力汲取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蕴含的大智慧、大力量。

  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在于与时俱进地传承。在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创新,就是一方面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充分弘扬,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运用创新理论把握内在规律

张斐男    王怡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黑龙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引,对凝聚龙江精神力量,打造龙江文化形象,推动龙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牢牢掌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我省作为祖国最北端及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承担着守卫边疆的艰巨使命。为保障祖国安全稳定,我省始终守好祖国“北大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在各个历史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民族性与时代性于一体,融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于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要挖掘、保护、传承龙江历史文化遗产,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黑龙江流域是中华多元文明的源头之一,培育了独特、丰富的历史文脉。我们要强化文化保护传承,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利用。

  黑龙江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要利用好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宣传教育。要强化核心价值引领,广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传承红色血脉,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加强对先进典型、先进事迹的挖掘,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体系转型升级、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应挖掘好龙江五色文化——红色革命资源、蓝色科技资源、绿色生态资源、金色农业资源、银色冰雪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品牌。要以科技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紧密连接,以数字化科技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完善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精品服务于民,不断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要强化特色文旅融合,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的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培育壮大创意设计产业,推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加快把特色文旅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主动输出龙江文化软实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省拥有近3000公里的边境线,15个边境口岸,是祖国北方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我省要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应在推进全方位对外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发展、传播龙江文化软实力,加强边疆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龙江文化实践,大力挖掘龙江特色文化资源,推进龙江文化建设。对内凝聚“龙江力量”,激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外展示“龙江形象”,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在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

许爽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并明确了“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大要求。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新空间,也为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新载体、新机遇,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文化已经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注入了科技力量。

打牢数字文化底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首先要解决新基建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以数字化为手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其核心是布局局域的算力网络,建立核心数据库,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数据化、数据分享平台化。

  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加强数字文化平台建设,拓展数字化文化新场景应用。我省自2020年开始建设公共文化云,目前已全部搭建完毕,完成全省16个市级馆、72个县级馆子站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文化馆云全覆盖。当前,应探索建立国家文化专网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省域和区域中心,并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建立覆盖全国、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数据流通和协同治理。

激活数字文化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是进行数字化和智慧化的创新创造,即以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为纽带,促进文化生产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优化文化生产方式,推动文化基因图谱化、文化数据检索便捷化、文化数据加工生产智慧化。

  当前,数字文化的生产力没有充分激活,关键在于关联数据没有实现资产化。要推动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将文化资源数据采集等内容纳入经常性工作,强化数据关联的基础性、专业性,延展成数据检索、数据关联、数据重构的供应链、价值链。只有对数据进行资产化,才能让数据更多地服务于真实的文化创造、生产以及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生产闭环,相关企业也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创造。

发展数字文化消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数字文化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于文化的消费需求。应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场景,构建高效普惠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亲和力,优化文化消费环境,扩大文化消费规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数字化文化体验,巩固和扩大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各类移动终端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数字文化内容服务,发展丰富多样的数字文化消费场景。

  近年来,以网络购物、数字文化等为代表的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数字文化消费也迅速崛起。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线上文化消费快速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平台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形态。促进数字文化消费蓬勃发展,打造多元文化消费场景。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景点、商业街区等资源,完善多元化、体验式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沉浸式、互动式线上文化消费场景。可借助裸眼3D、MR旅行车、基于手机端的AR、可穿戴的VR设备等,让群众感受多形态的数字文化体验。可通过数字化分身的数字人、数字艺术装置、全息数字沙盘、光影魔方、触控大屏、沉浸式剧场等,拉动数字文化消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发展数字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数字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数字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变量”,以先进数字技术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数字化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

邹佰峰   孙玉凤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人民立场出发,坚持文化建设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文化建设的成果属于人民,包含着深厚的人民底蕴。

蕴含源于人民的根本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了人民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指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和文化创新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依靠力量。因此,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文化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的主体理念。人民是精神文化的源头活水,在文化建设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根基,如果脱离人民,文化则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主体,汲取人民的智慧,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蕴含为了人民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建设论断,这就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发展符合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重视保护人民的文化权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明确了文化建设工作中“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工作要真正反映人民的诉求心声。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文化为了人民。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打造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文化建设工程,同时实施文化产业项目,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驱动力量,围绕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原则,提高了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建设覆盖城乡的网络文化体系,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

蕴含属于人民的价值判断

  人民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指出了人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共享者,也是文化建设的评价者。要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从思想上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因此,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了满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汲取人民的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为人民所喜爱的文艺作品,让人民享有更多文化建设的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