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丽玲
在常州,黄桥的名头一直是响亮的。也许会有人分不清泰州和泰兴,但只要一提黄桥,手便往北一指:哦哦哦,知道知道,长江对面,黄桥决战、黄桥烧饼嘛。是的,我们从小就在教科书、历史书里知道了著名的黄桥决战。我们常州各大小城镇的大小街巷,随处可见挂着“黄桥烧饼”门牌的早餐店。
说来惭愧,虽说和黄桥只是一江之隔,我却是首次过江来初遇黄桥。关于黄桥美食,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可以冠以“美食博主”头衔。果然,这一条街左右打眼一扫,烧饼店有好几家,就这家筒炉烧饼店门口买烧饼的人排起了长队。我们刚刚落座,烧饼和豆腐脑就热乎乎地端上来了。左手轻轻拿捏住巴掌大的金黄色烧饼,必须轻而温柔,怕的是烧饼的酥松禁不住手上劲道而掉落一桌的芝麻酥皮;右手徐徐搅拌大海碗装的豆腐脑,必须徐而悠缓,正好把整块的豆腐脑打散而不至于稀碎成渣,让调料满碗里游滑,包裹住每一块小豆腐脑。然后闷下头,咬一口烧饼,外焦与里酥在齿间碰撞;喝一勺豆腐脑,嫩滑与咸鲜在舌尖交融。细品,与常州人早餐的豆腐汤搭大麻糕风格相似,滋味却又大有不同。
黄桥烧饼还有一款,叫黄桥涨烧饼,就是没见过。初见涨烧饼,个大如盆,形如钵鼓,通体油亮,香味扑鼻,稀奇至极。我们拎回家,孩子欢喜地不让切开,非要等隔天有客人来家了,展示一番,才许我切开分袋装好存放冰箱冷冻。这个涨烧饼,正是当年黄桥决战时,黄桥人民冒着炮火送上前线的黄桥烧饼。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在古街匆匆走了几条巷子。古镇老街经多年的修复,保存了较完好的街巷形制、明清古建筑,特别是保留了部分原住民,没有浓重的商业气息。深宅大院,利用起来布置了不同主题的陈列、展览。小门小户,多是老手艺人坚守着的裁缝铺、理发店。走马观花间,我用手机抓拍下了石板的路、青砖的墙、屋顶上的瓦松、180岁的桂花树、金丝楠木的廊柱、行云流水的碑文……每一张照片都是积淀的百年沧桑。
最后走出街区时,黄桥古镇的地标建筑镇海门大香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关于镇海门大香台的故事,余老师讲起来如数家珍。原来镇海门和大香台是不同时代的两个单体建筑,镇海门是北宋时期黄桥人民为纪念范仲淹筑堤治水而修建,大香台是民国年间黄桥人民为祈祷上苍平息瘟疫灾难而捐资建造。在古镇整修过程中,考虑到原址修复有碍通行,就把两者异地重建至此,并合二为一,建成如今下是镇海四门、上是香台楼阁的合体形状,成了黄桥古镇地标。来来往往的游客,必定要在镇海门前留影,再登上大香台一揽古镇全貌。老城厢的改造,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在拆与留的两难之间,黄桥古镇选择了第三种做法,不失为是大胆的创新。
早上去时我们走的是江阴大桥,下午返程特意绕道走汽渡,就为了看一看正在建造中的常泰长江大桥。在泰兴的七圩汽渡排队近两小时才上船,在江中横渡航行15分钟,到常州的圩塘汽渡。大家相约,待到常泰长江大桥开通之日,我们再遇黄桥,来个黄桥深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