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七,1993年生于云南玉溪,彝族。写诗歌、散文和评论。
访妙高寺十二章
城
从各个角度看一座城。比如
站得足够高
高到,绿色只能作为一匹挂毯
懒懒地覆盖在滇中起伏的山峦
再高一点,高得可以把一些起伏视
为平地
于是昆明城就是一座湖滨小镇
静静地躺在滇池的侧面
再可以从一座远山眺望它
比如从妙高寺的多肉花丛往外看
被树木包裹的昆明,天空的蓝色
变为蓝色羽翼,环抱住的城
这时的它,更像
一个慈祥的婴儿
——只有沉睡的姿态
这时你会产生一种错觉:
身在其中时庞然大物的高楼,现在
成了水雾中的尘埃
泉
仙的繁体写法自有云蒸雾绕的忧伤
因此这里的泉水,藏匿于竹林
我所杜撰的故事里:
妖和神应该同时现身于这里
细竹下流出的清泉
是仙的肉身。至于魑魅魍魉
和众仙们凌空虚蹈的步伐 存在于香客们的想象中
泉水不会停下来,僧人们
用蔬菜和袈裟为其铺就
下山的道路
昆明柏
院落中的昆明柏是喜的:
一棵树,是父亲,也是子女
在本体未来得及衰老之前
新生儿已经透过斑驳的树皮
站立于时间的无涯之处
更是一个个西门庆,无视时间
与轮回的法则 不断离开与折返于人世间
这大好的冬天,到处
都是奶和蜜的香味
每一处活泼的枝丫上
都有一尊新的佛在降生
佛
诗人的相机里,有佛。
佛在倾斜的枝丫倒影中
也在沉甸甸的房檐处
更在夕阳斜照下的红墙上
每当我看到佛
来自高处的狗就朝我沸腾
在它的沸腾声里
佛,变得歪歪斜斜
像是窘迫惯了的人
在神殿面前也伸不开手脚
又像是过路行人
被突如其来的犬吠逼到角落
山间的佛
你可以去把它扶正
也可以在他旁边倒下来
陷入秋日落叶柔软的怀抱
光
站在光里,有时候光是一把把刀子
钝而迟缓的刀背摩挲着你
催生一阵阵睡意
躲开它时,背脊上生出的凉意
又让落日自责。
站在光里的不止有你
寺门前的芦苇
冬天舔舐过的洁白胴体
被夕阳照耀着的一面
灵动如仙——成为另一种
耀眼的事物
而另一面,灰色芦花
弯腰下坠
重如待赎罪的肉身
入山
阳光的背面
小径复沓
像走在一个人的梦境中
脚下湿滑 歧路常有
庭前
山中通体金黄的落叶树把光
聚集于此。
寺门因而明亮 像点着一盏巨大的灯
入山,见寺或者不见寺
对峙或者环抱
走完一段路程之后
百合与雏菊供奉的佛像前
你看到清水池中观音的倒影里
金鱼吻着冬天睡莲的花苞
旁边梁柱上雕有对句:
“近市声喧,清风明月不用买”
白云
大雄宝殿对句的上联写到:
“妙不可言,一片白云来去。”
以白云比寺,比人,比来去
众物组成的浮生若梦图中
白云不是装饰
它成为主体之后
倪云林的河畔之树复活:
水中涟漪不能多
空中白云来去无影踪
众生皆是“树”,树干坚挺
枝丫克制生长
你也可以做一枚石头
用披麻皴露头
任何一个局部的细节中
生命必须先于艺术死去
北
在滇东北,此刻
黑颈鹤成群地贴着水面飞行
冰与水的创面上
闪着光的雪意正在生成
生命起于毫末
冬季末尾,草木见色起意
荣枯,是古典的综合
黑颈鹤,它的飞行美而优雅
装有雪的柔软与轻盈
黑白简约
解放了滇东北大雾迷蒙的沉重
诵经声
当一座山里有一座庙
香火旺盛时,远方
会显得模糊而久远
只有清净时,风才赶着诵经声
到达草木
你大概也没有听过如此美妙的乐音:
水流潺潺,风涛耸峙
于诵经声中
僧人说:“你可随意
像归家一般。”
僧众
未穿僧袍的弟子指着某位香客说:
“他每天都来,但执念重”
穿僧袍的弟子说:
“慢慢开解”
未穿僧袍的弟子从我身边走过
手里拎着一捆青菜
穿僧袍的弟子坐在树荫里
玩弄手里的佛珠
他们谈论的对象正抱着孩子
在寺院庭院里
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 苦苦周旋
农舍
人会迷恋一种不再时兴的建筑
比如半山腰的农舍
下山时你见它
土质的墙体还有农耕时代的净洁
它矗立在山间
一栋活的建筑,周围因此被围上
生机
牲畜与土地交流的自足
冬草被野鸡和家禽分食
人隐身于阴凉处,仿佛从世间消失
你对它的迷恋,仅只是它的一面
——与世无争的假象
下山
下山时月亮已经当空
还欠一点圆,但足够硕大
昆明城被夕阳染成橘黄
山路崎岖。每一个能放下东西的山洞
都被佛像和香火占满
有些佛刚刚诞生,形体小而完整
有的佛已经面容模糊
语焉不详
下山的人中,有的人
口袋里装满了星星
有的人,心里藏着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