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于2024年推出《当代》杂志诗歌版,即《当代·诗歌》,8月16日,2023年首期试刊号发行。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坚持现实主义风格,强调时代感和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也注重题材的新颖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曾推出大量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代表当代中国文学整体成就的综合性文学期刊,《当代》杂志的“诗歌”栏目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刊发艾青、蔡其矫、吕剑、张志民、李瑛、公刘、周良沛、刘湛秋、任洪渊等重要诗人的作品,并推出一批后来成为文坛中坚的青年诗人。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刊物版面有限,《当代》杂志暂时取消了诗歌栏目。但文学界与广大读者一直期望《当代》恢复诗歌栏目,满足阅读需求。
通过广泛调研、深入讨论与认真筹备,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于2024年推出《当代》杂志诗歌版,即《当代·诗歌》,2023年将首先编发两期试刊号。8月16日,第一期试刊号在北京首发。
《当代·诗歌》秉承《当代》杂志风格定位,立足中国诗歌的当代书写,呈现新时代文学博大、丰饶的当代面貌,以对国内、国际诗坛的兼容并蓄,尽显当代诗歌的活力、重力、实力、魅力。
为做好《当代·诗歌》的编辑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特聘资深诗歌编辑商震先生为《当代·诗歌》执行主编,与诗人刘立云、李点等组成《当代·诗歌》编辑团队。
田方
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商震
编完这期稿子,突然有些亢奋。这和我以往的编辑经历相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每编定一期稿子,心里顿时就会安静下来,是大海无视海面之上有几级风的安静。可是,今天,我亢奋了,内心有些虎虎生风,或者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是《当代·诗歌》的试刊号,姑且算作是《当代·诗歌》的第一期。
《当代》杂志创刊于1979年,创刊于中国文学风起云涌的年代。《当代》杂志从创刊伊始,就一直站在当代文学的最前沿,为当代文学的发展、繁荣贡献了不可低估的力量。
《当代》杂志一直处在当代文学的荣耀殿堂,一直拥有着众多荣誉和拥趸。
《当代·诗歌》是《当代》杂志的诗歌版本,当然也享受着《当代》杂志光环的照耀。同时,《当代·诗歌》也一定会使《当代》杂志的光环更加丰富,更加耀眼。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换句话说,是激发诗人创作的伟大时代。现实生活像万花筒一样异彩纷呈,让诗人们目不暇接。目不暇接不是眼花缭乱。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也不断刺激着诗人们的敏感神经,刺激着诗人们的创作欲望。只要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诗人、勇于探寻生活本质的诗人、敢于拓展诗歌美学边界的诗人,在此时代,都大有可为。
《当代·诗歌》就是在这样的伟大时代中诞生,《当代·诗歌》也必将回报这个时代的伟大。
历史的经验证明,凡是诗歌兴盛的时期,都是社会文明大踏步前进的时期。仅以我们国家的历史为例:《诗经》诞生于东方哲学成熟的重要时期——春秋;《汉乐府》诞生于汉文化与多种宗教文化交融的东汉;《古诗十九首》诞生于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的南北朝时期;等等。因为有过几次诗歌兴盛的高潮,到了唐代(“安史之乱”前)才让我国的诗歌走向了世界的顶峰,而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也是世界范围内文明程度最高、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古人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个“文”,基本上指的是诗人。
近些年,一些媒体不断地向当下的诗坛发问,质疑诗歌生态的紊乱,质疑诗歌作品的美学取向,甚至质疑当下诗歌的前途。尽管,这些质疑值得尊重,但是,也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更不必恐慌。某本刊物的好诗不多,不等于天下好诗不多;某个诗人写不出好诗,不等于其他诗人写不出好诗。
诗,是创造,离开了创造,靠拼接、抄袭、转借、化用等等手段来沽名钓誉者,就不是诗人。但是,这些假诗、伪诗并不是我们《当代·诗歌》的难题,制作再精良的假花,也欺骗不了蜜蜂。
好诗永远在,好诗人永远在。
《当代·诗歌》就是要把有创造力的好诗人请出来,把独立创作的好诗歌呈现出来。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我们不喜欢言之无物、有形式无精神的“文胜质”类的诗歌;我们要努力展示反映现实生活并且叙事与抒情平衡的诗歌。
诗歌的核心是诗,诗的核心是真实,真实的核心是诗人鲜活的心跳。无论用什么语言方式、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只要使用真心、真情,能有效传达并具有艺术感染力,都是好诗,《当代·诗歌》都欢迎。
一本专业的诗歌刊物,就是一桌全球宴,备有东南西北各大菜系,且苦辣酸甜咸俱全,读者可以逐一品尝,也可以各取所需。
《当代·诗歌》是幸运的,生逢其时;《当代·诗歌》是自信的,必将获得广大诗人和读者朋友的喜爱。
我们在对自己说:《当代·诗歌》的时间开始了!我们也要对诗人和读者朋友们说:《当代·诗歌》的时间开始了。
又想起苏东坡先生的两句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3年6月30日于三余堂
(本文为《当代·诗歌》试刊号第一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