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母亲缝补的幸福生活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6-12 字体:

蔡亚春
 

  临出门时,发现袖口有粒纽扣摇摇欲坠,我想,应该还不会掉。母亲暼见,马上取来针线包,“来,马上补几针,掉了不好看。”我嚷道:“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或者我去单位缝吧。”母亲说:“不耽搁你多少工夫,一会会。”我拗不过,脱下让她缝。母亲熟练地将线一头打结,针头扎进纽扣眼,中指一顶针,几个穿梭,纽扣牢牢固定在原位,她打了个结,用小剪刀剪断线头。整个过程没超过一分钟。“好了,可以出门了!”

  母亲习惯用针线缝缝补补,针线包是她的常备之物。她将那些老伙计收在一个铁皮小茶叶盒中:几个黑的、白的线团,插有粗细长短缝衣针的圆形针盒、小剪刀,还有松紧带、纽扣、别针等小配件。母亲操持着全家后勤工作。洗叠衣服时会先检查下,衣服的扣子有没有松,裤腿拷边是不是脱线,如果有,便打开针线包,穿上针线顺手补几针。母亲说,如今衣服不像以前,靠裁缝师傅一针一针缝制。现在都是买现成的,机器流水线上下来,有的纽扣线串得嫩,又不打结,磨损多了,容易松动掉落。如果没有备用纽扣,一件衣服只能搁箱底。有时,缺了小小纽扣,给人造成衣冠不整的形象。所以最好及时缝上。受母亲影响,我在单位抽屉备了个针线包,真为几个同事解决过燃眉之急。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就有针线包。确切地说,不叫“包”叫“箩”。当时,每家媳妇手中,都有个比饭盆大、比洗脸盆小些的竹箩,里面放着大团的棉线、长长的铁针、纳了一半的鞋底,各种颜色形状的布块。母亲一有空,就搬出针线箩,埋头忙着飞针走线,不是在做鞋子,就是补缀什么。那时干农业活,很耗布料。父亲上衣肩膀处,经常被扁担磨破,母亲就拆了其他旧衣服,剪块布缝上。当时的路,大都是羊肠小道,又窄又不平,路边还斜伸着各种荆棘,走得急来不及躲闪,裤脚管被勾住,“嗞——”撕开一道口子是常有的事。以前,家里难得添新衣服。有句话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老大先穿,穿不下,给老二穿,老二穿完给老三穿。穿着穿着,难免这儿破那儿坏,母亲只能不停地这儿补一块那儿补一块,像贴膏药似的。等到衣服实在补不像样,母亲便将它裁成布条,给其他衣服当补丁,甚至做成纳鞋底的衬布。

  那时,母亲的针线包利用率很高,随时保持冲锋状态保护我们。母亲说,衣服是人的第二张脸,衣服旧点不要紧,不能脏、不能破。脏了要洗,破了要补,人的精气神就足了。原来,衣服上那一个个补丁,就是生活给我家颁发的一枚枚勋章,引领我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

  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衣服面料质量好,几乎没有穿破的时候,母亲的针线包也难得发挥余热。但是,她还是一直在用爱穿针引线,为子女缝织着幸福的生活。母亲的针线包将永远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值得怀念的象征,它教导我勇敢、有耐性,并且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幸福生活。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