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博 摄/曹立冬

1月10日,天气寒冷,朔风潇潇,白雪皑皑。但在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里,大似海的湖面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氛围将寒冬变得热闹非凡,也多了一些温暖与激情。大似海的湖面上搭起了舞台,舞台中间高高耸立着神杆,飘扬着辽、金、元、明、清五朝的仿古旗帜。第九届大似海渔猎冬捕文化节盛装启幕,整个大似海沸腾了。
大似海渔种场始建于1972年,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肇东市涝洲镇安乐村,水域面积3000亩,年产鲤鱼、草鱼、鲢鱼、鲫鱼等20万公斤。大似海的鱼绿色无污染,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地理标志性产品。2005年,大似海渔种场被国家确立为国家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区。
大似海这个地方最早是蒙古贵族的游牧封地,属于科尔沁草原上的郭尔罗斯先民,因此它有个古老的蒙古名字——乌珠古尔泊。北方的冬天特别寒冷,在遥远的过去,严冬时节物资匮乏,人们便想到了钻冰捕鱼,久而久之,就有了既热闹又神圣的冬捕。
在清朝,大似海的鱼曾是皇家贡品,这里专门设置管理机构,普通百姓禁止在大似海捕鱼。大似海附近有个王官屯,其地名来源即和清政府设置大似海管辖机构有关。建国后,为了保护农田,防止松花江水害,修建了松花江大堤,把松花江和大似海一分为二,大似海成为渔种场。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拂,大似海快速发展,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足,成为人们品鱼、观鱼的最佳去处,成为代表北国冬日风光的知名品牌。一年四季,尤其是严寒的冬日,大似海张开火热的胸怀,以盛大的冬捕活动,迎接海内外朋友。
冬捕这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从辽圣宗到天祚帝,每年皇帝都浩浩荡荡地带领大队人马进行凿冰捕鱼,“弋猎网钩”,是谓“春捺钵”。
“春捺钵”是契丹语,通常解释为皇帝的狩猎活动。据史料记载:“契丹每岁正月上旬出行射猎,凡六十日。”可见皇帝狩猎活动的日期多么漫长,也可想象规模的浩大。辽国“春捺钵”主要在鸭子江举行,也就是今天的松花江。蒙古灭辽后,冬捕这种皇家奢靡的仪式消亡了,但民间却渐渐兴起,成为一种风俗,成为普通百姓在严寒的冬季享受生活,追寻快乐的一种方式,并注入了神秘、神圣、敬畏大自然的元素。一代一代流传,让人们在寂寞寒冷的冬天品味到了另一种生活乐趣,也对明天充满了追求、希望与信心。
大似海渔猎冬捕文化节是2014年开始举办的,迄今已成为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系列冬捕活动之一,已成为当地推动冰雪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本届冬捕文化节以“赏冰乐雪新时代,品味购鱼大似海”为主题,以当地传统的渔猎冬捕文化为引爆点,打造肇东冬季渔猎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推动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
大似海在肇东市诸多湿地中,面积不是最大。但它的名字响亮,像海一样大,霸气十足,令人神思向往。大似海地理位置独特,风光优美。春天碧波万顷,鸥鸟翔集,夏日浮光跃金,花艳草翠,秋日雁阵低回,芦花飘雪,冬日百里冰封,银装素裹。大似海不但是鱼的家园,鸟的天堂,更是四面八方游客向往的风景绝佳胜地。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特别是隆冬时节,远在南方的游客来东北看雪,不少人光临大似海。尤其是冬捕节举办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赏冰乐雪看冬捕,神奇的北国风光令他们目不暇接,赞叹不已。
大似海好似海一样大,但在冬捕的热烈场面下,往日无比宽阔的湖面也显得狭小拥挤了,40多口大铁锅一字排开,颇为壮观。40多名大嫂花袄蓝裙,手中菜铲闪着亮光,只等冬捕后的鱼儿出网入锅,便可尽展厨艺,让游客品尝大似海鱼儿的鲜美,品味东北铁锅炖独特的美食风味。
“鱼把头”在这个日子里最受人们的尊重和羡慕。“把头”,蒙语“巴图鲁”的谐音,意即“英雄”。“鱼把头”就是捕鱼的英雄,是冬捕的带头人。识冰、凿冰、布网、起网,全凭鱼把头的指挥,冬捕收成好坏也全在鱼把头的一念之间。识冰,就是找到鱼群在冰下的位置。观冰的颜色、听冰的声音,看“鱼花”,这一切都凭鱼把头的经验和本事,他根据冰下水流的样子,辨别鱼群,找到“鱼窝”,就是冰层下的鱼群。早晨六点钟,天还很黑,鱼把头就来到大似海,找到“鱼窝”,然后插标。插标就是插下标志,在“鱼窝”上面作上记号,标出下网口和出网口。然后,渔工将两根特制的串联杆从入网口向左右两方插入水中,即为串杆、跑线。这一切忙完了,天光大亮,冬阳下,渔工在鱼把头的指挥下,把事先摆到下网口两侧的渔网缝在一起,并在尾部加装网兜。
一切准备就绪后,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这时二人转唱了起来,大秧歌扭了起来,大似海成了歌舞的海洋。
10点28分,最令人热血沸腾的“祭湖醒网”的仪式开始了。祭祀湖神,唤醒冬网,祈求天神保佑。祭湖是蒙古的风俗,醒网则是契丹人的习俗。既神秘又神圣的古老仪式成为冬捕文化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敬献贡品,渔民列队行祭湖礼,敬香、点灯、祈福许愿,放生,传递福运,饮酒醒网,鸣炮为渔工壮行。在万众瞩目中,在锣鼓的喧嚣中,在彩旗招展中,在五彩气球的飞舞中,在欢快的乐曲中,鱼把头在摆放供果和猪头的香案前,上高香,然后手托酒碗,虔诚地跪在冰天雪地上,此时万籁俱寂,只有鱼把头沉重而粗犷的声音穿过冰面,越过高空,透着虔诚与威严:“大似海冬捕开网了!祈愿河神保佑开网大吉,渔业兴旺,国泰民安!”
原始古朴的祭湖醒网仪式后,冬捕活动正式开始。随着鱼把头一声令下,绞盘转动,1600米的超大渔网从冰层下缓缓出水,一股白气升腾,网中的鱼儿鼓腮甩尾,鱼鳞和身上的水珠在冬阳下熠熠生辉。冬捕最让人感动的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鱼类生灵的爱惜。渔网都是特地编织的,网眼儿格外大,不足一斤的鱼儿都会自然落下。
鱼把头孙海宽说,鱼在冬天不进食,体内垃圾也排空了,所以鱼肉特别鲜美,比其他季节都好吃。今年冬捕出鱼量达到30万斤,是个丰收年。
湖面上,人山人海。铁锅飘出鱼香,人们端碗品鱼,连声赞叹。不少人纷纷买鱼,送给家人和远方的朋友,更多的是准备在年夜饭上亮相,为今年春节增添一道精美大餐,也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连年有余。

现场还设置了书法专台,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书写迎新春对联,赠送给游客。清新的墨香伴着诱人的鱼香,让人真正品味和领悟到精神与物质的饕餮盛宴。
大似海冬捕文化节突出了文化内涵与特色。捕鱼,是经济重头戏,但冰雪文化、民俗文化、春节文化的注入,让经济有了灵魂,增添了无限魅力。
大似海沸腾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冬捕文化节独具特色的内涵打造了大似海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北国冰雪加上冷水鱼,为龙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