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疾驰万里的守护

来源:绥化日报 2022-10-19 字体:

——绥化援藏医疗队战疫侧记

文/摄  全媒体记者 许宏伟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随着疫情防控“日喀则保卫战”进入扫尾阶段,各地的援藏医疗队也开始返程。9月30日19时57分,我市73名援藏医疗队员,满载着感动与收获,在西藏战疫43天后,乘坐飞机平安抵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受市委书记张宝伟委托,市委副书记、市长孙飚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利刃、副市长付秀芳早早就来到援藏医疗队员返绥驻地水沐清华酒店门前,迎接英雄凯旋。白山黑水,珠峰雅江,虽远隔万里,但心手相连、血脉相依。



 

逆行而上、万里驰援,奋战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抗疫前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西藏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挑战。作为日喀则的对口帮扶城市,我市第一时间派出了一支援藏医疗队支援日喀则抗疫。8月19日凌晨3点,73名援藏医疗队员冒雨从全市各地集结,登上驰援飞机,奔赴5000多公里之外的西藏日喀则。

       当飞机从龙江大地攀升,跨越万里抵达青藏高原时,航线轨迹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饱含深情的弧线,连接起龙藏两地,共同抗击疫情。

       那一天是中国医师节,73名援藏医疗队员在抗疫路上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

       8月19日下午3时,医疗队乘坐的飞机在西藏日喀则和平机场降落,我市每一名援藏队员身上多了一条洁白的哈达。

       疫情形势紧急,来不及休整,我市援藏医疗队的队员顾不得旅途的疲惫就兵分两路。一路由我市援藏医疗队队长、绥化市第一医院院长助理刘彰带领35名队员奔赴谢通门县,另一路由我市援藏医疗队副队长、绥化市第一医院职能科科长石磊带领36名队员奔赴仁布县。队员们被分配到了16个村子开展采样工作,在高原上做核酸检测充满了挑战。

       8月21日凌晨5点,全体队员二级防护穿戴整齐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各个乡镇、山村。

       在这个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头晕、头痛、心慌、乏力、呕吐、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是医疗队员们最大的挑战,队员们只能靠吸氧、口服药物缓解一系列不适症状。曲折的盘山路,藏区的高海拔,沉重的防护服让援藏队伍的缺氧症状持续加重。但大家依旧努力克服,发扬“缺氧不缺大爱,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坚守在防疫一线。

感人瞬间历历在目,真情付出温暖高原

  同时间赛跑是抗击疫情的通用“法则”,我市73名援藏医疗队员无时无刻不在争分夺秒工作。

       卢广硕是一名男护士。到达日喀则市驻地的第一天,他连随身生活用品都没来得及整理,就主动与当地防控部门进行对接,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仅仅休息2个小时左右,便又继续投入第二天的核酸采样工作中。由于藏区地广人稀,各村屯比较分散,他就把距离市区最远的桑珠孜区联乡达庆村、楚西村的核酸检测任务留给自己,每天早出晚归,经常昼夜奋战,30多天的超负荷工作让他感到明显不适,但他没有叫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依然坚持着。困了就在车里睡一会儿,渴了就到牧民家喝上一口冰凉的井水,汗水浸湿了他的防护服,口罩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他从没有一句怨言,同事们都称他为“拼命三郎”。

       抵达谢通门县的第二天凌晨两点,田梦婷和队友便接到紧急任务,支援桑珠孜区进行核酸检测,虽然一夜没怎么休息和丝毫没有缓解的高反症状,但是她依然坚持开展工作。支援塔定乡核酸采集的时候村上需要派一人去到山里的牧区采样,那里海拔更高,山路更陡峭,派出的采样人员需要更加谨慎,可田梦婷这次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这份艰苦的工作揽在了自己身上,山峦起伏,这里不仅没有公路,甚至没有路,车子轮胎边就是悬崖峭壁,偶尔还会遇到只有一个车身宽的小石桥,桥下便是河水,整个路程让她既紧张又害怕,直到到达山顶车辆不能再继续前行,田梦婷和队友只能在高海拔的山里徒步前进,山顶陡峭异常,路窄到只能容下两人并排经过,稍稍往山下望一眼双腿都会发软,田梦婷就在心底坚定起信念:“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都要竭尽全力坚守职责,圆满完成任务”。

       一次凌晨3点,王珊珊和队友接到紧急通知,前往当时的中高风险地区桑珠孜区进行入户核酸采样工作。西藏道路崎岖不平、环境低温缺氧,她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爬着近乎90度的楼梯,有时需要步行20多分钟才能采到一户人家,对于高原反应严重的护士们也许真的可以说是极限挑战。即便条件如此艰苦,王珊珊都时刻保持乐观心态,鼓励随行队员,共同克服困难,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艰巨任务。

       2020年初开始,为时刻准备奔赴抗疫一线支援,杨学芬始终不留长发,此次援藏,她无暇备考“县委书记进校园”人才招聘,就奔赴“战场”。面对早晚温差大、夜晚的气温只有几摄氏度的恶劣的环境,为方便采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杨学芬带头脱掉外套,在寒风中采集核酸。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她没有特定的工作时间,经常接到紧急通知去进行入户采集核酸,由于长时间处于作息紊乱与缺氧的条件下,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心慌,只能用药物控制,但是杨学芬都坚持了下来。

       暴文平是队里的老大姐,仁布县处于静默时期时,条件艰苦,每屋只有一个氧气桶,看到同伴因缺氧致头痛剧烈、口唇发绀,虽然自己也因为缺氧,头疼、胸闷,但是主动把氧气让给了同伴,到半夜时她血氧低到了41%,心率达到了192次/分。一次,暴文平和同伴共同给桑珠孜区江当乡雄卓村的村民采核酸,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5小时,体力透支,当得知还有九旬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入户采核酸时,就走了很远的路,入户给老人采集。

       采样过程中语言不通,我市73名援藏医疗队员就耐心地用肢体语言和藏族同胞沟通。入户采集时,有人家房门因疫情防控贴上了封条,队员们就爬上长梯从窗户完成样本采集,为了不落一人一户,爬上三五里的山路是常有的事;累了队员们用亲切眼神相互鼓励着,用温暖的手臂相互搀扶着,一些女队员实在坚持不住,就抬头仰望天空也不让泪水流下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一个又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身影,践行着医务人员的职责,谱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不畏惧、不退缩,全力以赴、冲锋在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绥化市驻日喀则援藏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更是全体医务人员的坚定信念。

       受疫情影响,谢通门县和仁布县驻地酒店氧气供应都出现短缺,一些队员,因缺氧出现了头痛、呕吐、失眠、不思饮食等症状。刘彰、石磊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们积极联系我省援藏干部寻求帮助,为医疗队协调了氧气,解决了队员们的吸氧需求,为队伍保持“战斗力”提供了物资保障。蔬菜、水果供应紧缺,因维生素摄入不足,一些队员出现了口腔溃疡、流鼻血等症状。刘彰、石磊又多方联系,为医疗队协调到水果,极大地缓解了队员们因营养不均衡出现的健康问题,增强了队员们的机体抵抗力。

       刘彰懂中医,有队员在繁忙的核酸采集工作中累倒了,刘彰用针灸和艾灸的方法帮助有高原反应的队员恢复。一次,刘彰带人采集核酸结束后刚回到驻地,就接到当地一位4岁小女孩母亲的求助,小女孩左前臂不能正常运动,刘彰急忙赶到室外,通过简单查看,发现小女孩胳膊脱臼了,刘彰便在驻地酒店外为小女孩进行手法复位,很快小女孩的胳膊就恢复正常了,事后小女孩母亲双手合十用藏族最高礼仪表达感激之情。

       在前往牧区核酸采样点儿的车辆上,总有一个人一直在站着,她是我市援藏医疗队副队长、绥化市第一医院感控科科长刘秀莲。她站着一遍一遍地强调感控的注意事项,站着说视野好,队员们听得也清楚。为确保全体队员实现“零感染”,刘秀莲根据每位队员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经历,结合当地的工作环境,科学严谨地制定了援藏核酸采样队院感防控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亲自到每个采样点监督指导。每次出任务时,她都是一名队员一名队员逐一地检查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确保安全才可放行。自从来到西藏,刘秀莲不管是醒着、睡着、还是工作着,满脑子想的都是各种情况下,队员的安全问题,在驻地、采样点现场、前往牧区的车辆上,有她耐受着高原反应尽心尽力为队员们培训的身影。

       每天凌晨5点,周妍就带领队员们整装出发,前往当时的中高风险区域桑珠孜区进行采样工作,由于这里人口密度很低,采样点位分散较大,所以需要频繁地前往采样地点。特别是一些住在高海拔地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只能入户上门采集。在一次临时任务中,周妍身穿二级防护服在海拔5000多米的南木切乡入户采集,等返回时已达到身体极限的周妍晕倒在地,在队员们将她抬回驻地房间内时,她的心率达到148次/分,血氧饱和度也只有47%,靠不断地吸氧和药物的摄取后才得以缓解,而第二天,周妍又是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王鸿冰第一次入户采集核酸的对象是一位90岁的卧床老者,老人住在二楼,王鸿冰需要穿着防护服,带着采样设备踩着陡立的梯子爬上去,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要想做到像平原一样爬上爬下,其难度可想而知,走到老人的面前时,王鸿冰已是上气不接下气,老人双手合十,额头抵着手尖,弯着身体对她表示感谢。这一刻,虽然语言不通,但王鸿冰的心却被温暖了,也是这一次核酸检测,让她明白了善良和爱是没有地域和民族之分的。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当西藏疫情进入最后的阻击战时,9月8日,我市驻日喀则仁布县37名采样队员整建制转入日喀则第九方舱医院,与省内其他支援队伍混编开展工作,石磊担任这所临时医院的副院长,9月9日当晚接收隔离管控人员691名。

       副主任医师王畔抵达西藏后一周瘦了10多斤。在方舱医院,王畔反复解答患者咨询,宣讲科学用药知识,即使口干舌燥也不能喝水,出舱时防护服内衣服都湿透了。他将舱内隔离人员按病症分成轻、中、重组,实施分组、分层、分时间段的管理方法,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管理效率。王畔坚持每天进仓,查房、给患者调整药物、帮助患者解决生活难题,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

       由于方舱医院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付尧不仅要承担救护工作,还要进行环境消杀、物资搬运等工作。首日开舱,付尧所负责的A舱在短短4小时内就接收600多名患者。

       卢广硕由于身兼多职,每天连续在方舱医院工作超过15个小时以上,长时间佩戴口罩,鼻梁上被压出水泡,他总是说没事的、不要紧。在这里,他向援藏临时党支部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方舱医院里,我市援藏医疗队员克服佩戴面屏、手套工作的不便,以过硬的基本功轻松驾驭护理操作,守护病人生命安全。

        随着日喀则新增确诊病例的减少,看着每天报表上出院的人数增多,每一位队员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更激励着大家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留下一批带不走的防疫力量

  为了能让当地疫情防控措施更专业更规范,我市援藏医疗队员放弃珍贵的休息时间为藏族同胞开展实操性的培训,乡村卫生所、道口卡口、公安检测站、隔离点现场等地到处都有我市援藏医疗队员的身影,被当地的藏民亲切地称“最接地气”的防疫专家。他们努力为日喀则留下一批带不走的防疫力量。

       “穿防护服的时候应该选择大一号的,方便穿脱和活动,脱的时候要找一个空旷的环境,尽量在上风口……”9月17日上午,在谢通门县通门乡通门村,一场防护服穿脱培训正在进行。讲解示范的是周妍、马越等援藏医疗队员,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示范手卫生、穿脱防护服、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现场操作为被培训人员纠错。

        “特别感谢绥化援藏医疗队的支持与帮助,谢谢他们。”通门乡卫生院院长次旦卓嘎说。

“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

  在谢通门县、仁布县,我市73名援藏医疗队员不畏险阻、无私奉献,历经一个多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共完成人员采样72867人次,在当地开展疫情防控相关培训12次,1126人次。其间,我市驻日喀则仁布县37名采样队员整建制转入日喀则第九方舱医院,与省内其他支援队伍混编开展工作。9月9日当晚接收隔离管控人员691名。高峰时同时在舱隔离人员2639名。

       即将离别的时刻,欢快的《斯玛卓》跳起来,动听的歌儿唱起来。在医疗队驻地,来自日喀则各行各业、各族各界的代表整齐列队,“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一条条横幅,传递着日喀则儿女的感激和不舍。前来送行的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谢谢你们”“一路平安”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令人动容。

        43天的援藏工作犹如一朵盛开的格桑花铭刻在我市援藏医疗队每位队员记忆的深处。从乡村到市区,从核酸采样到方舱救治,与高原反应作斗争,与病毒作斗争,与自己的心理作斗争。

       离别时藏区人民的挥手告别,眼泪与不舍形成一幅幅画面,至今还在援藏队员的脑海中闪烁。这些感人至深的画面让他们对这个神圣的地方又多了一丝牵挂。

       巍巍珠峰,见证了龙藏两地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壮举;滔滔雅江,讲述着汉藏儿女血浓于水、同舟共济的深情故事。高原见证真情,奉献诠释大爱,愿山河无恙,河清海晏,愿你我安好,国泰民安!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