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来源:绥化日报 2022-10-14 字体:

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许静波  侯 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更是引领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第三卷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六个龙江”战略目标,其中着力建设“质量龙江”居于首位。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质量龙江建设。

以创新发展理念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尤为需要技术支撑,要充分把握高质量农业技术的新特点,攻坚主要技术瓶颈,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创新翅膀。

  首先,要重点加强建设我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创联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打造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尽快打造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区。其次,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大力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协同创新。采取“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农业科技企业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与转化。

以协调发展理念联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强调,我国过去在“三农”工作上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既解决了14亿人口的吃饱饭问题,还满足了老百姓从温饱到小康的基本需求。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较,我国农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

  这表明,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重视协调发展。首先,要坚定不移打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做好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整体协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接二连三、全产业链的系统体系,需要多类型规模化生产与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协调。其次,坚定不移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好政府“有形手”和市场“无形手”的相互协调。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政府应重点体现出顶层设计、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的作用,给予市场更大的发挥资源配置性作用的空间。

以绿色发展理念促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我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近年来在蓝天、碧水、净土及污染防治等方面成效位列全国前列。

  未来持续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底线思维,提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用资源生态为绿色发展赋能。其次,要坚定不移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在制度和技术上依托高校及科研院所解决化肥农药合理施用、农药残留处理等问题,积极倡导减量低排、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做优叫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粮仓、绿色厨房”的目标。

以开放发展理念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只有开放发展,才能更好发挥区域农业优势,才能引进与借鉴先进技术与经验,进而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我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首先要坚定不移深化农业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活力。深化农村承包地、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积极贯彻省党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让农业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其次,实施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结合的双循环农业开放战略。在确保我省粮食、养殖、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安全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性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融入全球化农业体系,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顺利实现。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共享是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当今这样一个共享的时代,“共享农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新动力。

  首先,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民宿、农家乐等。通过农业组织化、品牌化、平台化的发展模式及农机共享、劳务共享、物流共享、技术共享、土地共享的共享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涉农资源,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随着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信息不对称带来了优质农产品供需脱节。这就需要整合分散的农业资源,利用网络、数据、移动支付、现代物流技术等作为共享农业的有力支撑,进而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让农村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大价值。再次,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农业发展急需资源。利用共享发展理念及现代化信息手段,以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中来,实现从生产、加工、存储、运输、旅游、养生、时尚等全产业链供应模式。形成共创、共建、共享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本文为全国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东北农业大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发挥生态财富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

  许婕 叶文亮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仅要达到物质富裕,还应体现精神富足和生态富美。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要以生态富民为发力点,引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力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思想认知上秉承“两山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党全社会已成广泛共识,绿水青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推进生态富民,并不是简单的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向生态环境要富裕,这种富裕对发展的“质”与“量”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质”的要求中,不仅是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资源,而且要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发挥生态的经济潜力。进入新发展阶段,不应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创造财富,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对优美生态环境有着更强烈的期盼,对获得财富的生态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量”的追求中,要体现生态富民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当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利益牵连、系统复杂。因此,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治理,强化生态技术供给侧改革,发挥技术优势来节约生态资源成本,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共同富裕并不是某个时间点的同步富裕,而要体现永续性,要给子孙后代实现共同富裕留有充足自然生态资源。“双碳”目标的提出,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环境利用的约束条件,对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和修复提出了更高要求。“双碳”目标的实现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积极践行,也是为实现生态富民和共同富裕保持自然资源的刚性供给。

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民性

  当前,共同富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全党全国由激励先富向倡导共富转变,这种共富体现的是全民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的属性又决定其天然为全民所有,如若仅仅是少部分人占有生态财富,则不能称其为“共同富裕”。生态财富不仅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更应成为共同富裕水平高低的重要显性特征要素。

  生态富民坚持了生态文明建设相信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导向。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既是建设主体,也是最大受益者。因此要大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富民实践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知情权、监督权、结社权、求偿权等,发挥共建共治主体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推动生态富民,避不开生态的市场化,资本在生态市场中必然存在。因此,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谨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逻辑”在生态市场中的负面影响,为生态资本设置“红绿灯”,加强生态资本和生态环境市场的有效监管,使生态资本创造最大社会效益的同时,将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更好的服务生态市场,推动实现生态富民。

在制度安排上倡导共赢性

  随着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生态贫困也向生态富民跃迁,将为共同富裕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巨大功用。当前,我国生态富民的具体实践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商品经济中,人们存在以独赢理念主导自己的行为趋向,不可避免的出现生态财富的私人占有问题和生态环境邻避问题。要实现共同富裕,应力推共赢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提升生态财富的市场份额,利用“三次分配”机制保障公民对生态财富的公平公正受益。

  一要加快推进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施行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治理体系,在生态产权规范化界定的前提下,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推动生态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制度化保障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利用市场活力创造生态财富。

  二是利用“三次分配”机制调节生态收入分配,即构建生态财富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初次分配阶段,发挥生态环境市场配置生态资源的作用,利用生态要素,扩大生态交易覆盖范围;在再分配阶段,发挥政府的生态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职能,保障区域发展均衡性。特别是在碳交易市场,设计正向激励和负向惩罚机制,降低生态市场交易成本。通过政府协调,降低东西部地区和城乡地区的经济差距,帮助生态优势明显但收入低下的区域通过生态环境市场实现生态增收;在第三次分配阶段,创新生态补偿自发供给机制,鼓励生态财富向贫困区倾斜,实现贫困地区的生态富民。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发扬斗争精神奋进新征程

  李威娜 房毅文
 

       斗争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连绵不绝的精神源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斗争精神”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发扬斗争精神对奋进新征程的黑龙江干部群众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才能赢得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与不断完善是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经受着实践的反复检验,进而有力的推动了伟大斗争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长期性攻坚战,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复兴,是一个近代以来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伟大复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实现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唯有主动迎接时代挑战,坚决斗争,才会赢得伟大胜利。

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才能决定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依靠顽强伟大的斗争精神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意欲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的不轨图谋,不仅砥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风骨,还铸造了一座座伟岸的精神丰碑,更为中国在时代发展潮流中赢得了历史主动权,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征程上,更要依靠斗争精神投入到各项事业中。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在复杂多变且持久化的意识形态斗争中,牢牢把握住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斗争方向,有原则、有态度、有立场,在各项事业中敢于斗争,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不断增长斗争本领,全力打好每一场斗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

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才能牢记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是有价值追求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斗争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新矛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扬斗争精神,要求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带领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发展和建设中来,使人民的生活和各项权力得到有效保障,从而促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得到人民的拥护,并在斗争和发展中逐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时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才能实现振兴发展

  我省正处于“四期叠加”的历史方位,要实现发展目标,加快赶超跨越,在区域发展大势中奋力闯出新路,就要求我们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强化斗争意识,把握斗争方向,面对问题敢于迎难而上。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抓住发展的主要矛盾,主动求变,开创新格局。

  迈上新征程,黑龙江正处于政策叠加、乘势而上的机遇期,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矛盾累积、风险交织的凸显期,激发潜力、振兴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龙江振兴发展已步入顺应时代潮流的快车道,龙江振兴发展,更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以斗争精神激发内生动力。黑龙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黑龙江人民是勇于奋斗进取的伟大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巨大贡献都载入了党和国家史册。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我们要秉持敢于直面困难,敢于斗争的优秀精神信仰,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切实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发展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为龙江振兴发展锐意进取、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以“主动健康”意识促进全民健康

王博
 

       今年5月出台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着“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对“十四五”期间落实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相关部署。《规划》提出:“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健康。健康素养,就是指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健康的能力。以居民的“主动健康”意识促进全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主动健康意识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持续强化与完善。目前已基本建成以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支撑,以各级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全部门管理、全社会参与为保障,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这些外在因素同样重要的是,居民提升健康素养的主观能动性,即主动健康这一内生动力。

  主动健康是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健康完美的生活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倡导的是主动发现、科学评估、积极调整、促进健康理念。应该看到,一些居民在疾病预防方面,健康素养不够高,容易导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期的迅速传播;行为性健康素养不够高的问题,容易导致因聚集造成的继续传播;信念性健康素养不够高的问题,引致部分公众持续陷于恐慌状态;功能性健康素养不够高的问题,容易导致错误的预防行为。

以系统观念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区域合理布局,是“幸福龙江”应有之意。我省冬季寒冷漫长,长期以来居民食物结构不合理、膳食不平衡、体育锻炼活动少、吸烟和过量饮酒等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比较普遍,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要解决这些疾病和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在“防”上下功夫。

  健康中国行动启动后,我省出台《健康龙江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健康龙江行动推进委员会,组建了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专项行动工作组,印发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健康中国行动15个专项行动基础上,增加了“限制过量饮酒行动”,从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重点人群健康、减轻重大疾病损害三个方面启动实施专项行动。

  开展健康教育是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鉴于健康行为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还需建立健康行为促进长效机制,以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意识及素养。

加速推进“医防融合”体系建设

  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医防融合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在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以及医疗机构间建立顺畅的沟通协同机制,能够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防治关口的前移,有效避免事件影响的大规模扩散和恶化,有机整合各类资源,在应急管理阶段及时有效为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亟需建设“防、控、治”联动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加强公立医院管理、优化绩效考核指标、加强交叉培训与共建共享,以及探索更加有效的医保支付方式来实现医防融合的“管理融”“绩效融”“知识融”“政策融”以及“医保融”,以此来推进联动体系走上“快车道”。

  建立高效可持续的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多层次、多方协同的“医防融合”体系支撑,需要广泛动员并激发社会全员积极参与构建同心同向、“医防融合”的防控体系,从体制机制上巩固“医防融合”。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