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用解放思想的力量加快振兴发展的步伐

来源:绥化日报 2022-08-09 字体:

“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四个体系”

李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狠抓落实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省明确提出构建“四个体系”工作落实机制。以领导责任体系、工作推进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督导问责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四个体系”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如何让“四个体系”有效运行,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我省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各项工作的部署上来,切实把“四个体系”用对用好用活,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实现应有的价值。

“四个体系”蕴含的重要价值

  从总体上看,“四个体系”的构建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整体结构完整、表述清晰、彼此衔接、形成闭环;二是重点任务明确、任务层级清晰,突出中央、省及本地重点工作;三是重视组织保障、结合实际紧密、举措务实管用;四是彰显制度建设、工作方法创新。

  具体到每一个体系的构建也有其特点:领导责任体系的构建,有明确的各层级主体责任、有各层级具体职责内容、有组织推进机制;工作推进体系的构建,有工作任务清单和台账安排、有强化运行调度安排、有工作作风要求安排;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强化考核评价的具体举措、有符合实际的考核评价标准、有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有完整的考核评价链条、有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安排;督导问责体系的构建,有分阶段定期督导安排、有管用的督促落实措施安排、有相应的轻重有别的问责方式。

  “四个体系”的内在运行逻辑是坚持从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出发,次序推进、环环相扣。其实质是再造工作落实流程,凸显了全方位、全时段、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工作落实机制,充分体现了对管理理论创新性的运用。其重要价值概括起来就是:有利于解决一度存在的“把说的当做了,把在做的当成做到位了”的问题,有利于推进形成全省上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有利于将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成于深处。

“四个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

  “四个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控制论和闭环管理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强调:在管理方式上是全过程动态管理、全链条管理;在管理取向上是任务管理、目标管理、价值管理的有机统一。

  “四个体系”的工作落实机制,所体现的就是要实现人盯人、事连事的管理,每个链条和流程、每个环节需要做到责权利清晰统一,完整系统地服务于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战略部署。

“四个体系”运行的实践要求

  “四个体系”是提高我省各个层级落实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制度性机制保障,重在加强落实各项工作安排与部署的力度、进度和目标实现的程度。要推进“四个体系”有效运行,应做到“三个坚持”“三个防止”:

  一是坚持精准推进,防止出现“泛化”现象。凡是纳入“四个体系”落实的工作,一定要把握好省委的要求,必须是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避免不分主次轻重。如果出现“泛化”现象,就会影响根本性、关键性问题的解决,甚至会出现“异化”的负面效应。

  二是坚持务实推进,防止出现虚化的现象。“四个体系”运行应逐层递进、逐层深入,形成责任清晰、推进有序、评价有效、督导有力的抓落实闭合链条。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致力于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具体问题的真正解决,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防止出现虚化现象,坚决防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淡化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

  三是坚持动态推进,防止出现僵化的现象。应切实清楚“四个体系”运行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结,解决了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阶梯式上升,直到任务真正完结。在“四个体系”运行的实践中,应坚持做到重点任务动态台账管理,台账按照任务进展情况及时更新。切实防止出现僵化、固化现象,切实杜绝机械化、刻板化推进“四个体系”运行,切实使“四个体系”的运行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体系”,就是要切实把握“四个体系”的价值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进而增强科学运用“四个体系”的定力、坚持推进“四个体系”的毅力、防止“四个体系”变形走样的抗力,让“四个体系”真正成为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机制。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名师工作室专家、二级教授】
 

发展品牌农业突破口与着力点

梁謇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四型农业”,将品牌农业与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一同作为推动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品牌农业的实质是推进农业的品牌化,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而农业品牌又分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种类型。从当前我省实际出发,将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作为龙江发展品牌农业的突破口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基础良好

  我省是众多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具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良好基础。我省农业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我省的粳稻、玉米、大豆、黑木耳、生鲜乳等多种农产品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或前列,一些特色的果蔬、水产品和中药材生产优势也较为突出。我省农产品产量大、品质优、富有特色,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可形成多元提升效应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品牌溢价,而且能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另外,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品牌伞”的作用,可以涵养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当前,我省多数农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实力不够强劲,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依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借助于母子品牌的模式即“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模式,来为不知名的农业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提供品牌背书,使其获得品牌溢价,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业价值链。

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我省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1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有十几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过1个亿。但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公用品牌数量还相对较少,未来做优做强我省区域公用品牌,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的顶层规划设计。要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富有龙江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可以考虑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逐步形成以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为引领,县级单品类公用品牌为支撑,现有市级全品类公用品牌为补充的基本格局。通过打造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我省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彰显我省优质农业的形象。

  同时,有效引导全省农业资源向优势农产品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果。选择打造品类时,应遵循特色优势突出、体量规模足够大、质量标准可控的原则。可考虑梯次创建黑龙江大米、大豆、鲜食玉米、食用菌、冷水鱼、中药材等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每轮创建的数量以2-3个为宜。并通过打造县级单品类公用品牌,将各县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立县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各县(市)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先重点打造一个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成熟后再进一步拓展。鉴于目前我省两个市级全品类公用品牌“寒地黑土”和“极境寒养”运营情况较好,可以作为我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是强化区域公用品牌的质量管控。要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标准体系。每个区域公用品牌应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自身的品牌标准体系。鉴于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涉及地域范围广,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大,难以适用统一的质量标准,可以借鉴法国干邑葡萄酒的做法,设立分级标准。

  要强化区域公用品牌质量监管。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快建立完善我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追溯体系,将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单位纳入体系管理,实施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全程追溯。每件产品均设置溯源防伪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可以查询产品信息。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件,能够及时查找到肇事主体,对其进行处罚,并剥夺其品牌授权。此外,还要定期对授权单位进行抽检,不合格者剥夺其品牌授权。

  三是创新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机制。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如果不设立专门的运营管理主体,就难以避免“搭便车”现象和“公地悲剧”的发生。目前我省一些区域公用品牌存在运营管理主体“虚化”的问题,影响了品牌效应的发挥。应积极创新我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机制,尝试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即由省级有关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服务。同时,成立一家由省政府直接管理的省属国有企业,专门负责省级和县级单品类公用品牌的运营管理。主要业务包括:制定品牌标准、负责品牌授权、进行品牌监管、开展品牌宣传、搭建销售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等。该企业可在市、县设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活动。主要盈利模式为获取区域公用品牌经营收入。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实现容错纠错机制向效能转化

孙艳春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完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龙江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绘就,美好目标的实现亟需广大干部具有敢于超越的勇气、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创先进位的实干劲,这就需要坚持“三个区别开来”的原则,加快完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实现容错纠错的价值功能向制度效能转化。

建章立制:完善容错纠错免责清单制度

  建立容错纠错免责机制的前提基础,是必须要有清晰的边界和科学的容错内容,正确区分“为公”还是“为私”,厘清“敢为”还是“乱为”,辨别“失误”还是“失职”,划清可容的“边线”和不容的“红线”。

  一是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正负清单。我省应根据振兴发展新实践、新要求,聚焦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重大部署或重点任务,对容错纠错适用对象、范围、程序、结果运用等作出明确规范。特别是要明晰容错正负清单,让容错纠错范围、具体情形等一目了然、清晰可见。正面清单给予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在改革创新、落实重要部署上一定的“试错权”,负面清单让干部清醒认识政治立场、廉洁自律的“错”是决不能容的,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

  二是建立完善免责减责清单。对于哪些责任能够免,哪些责任不能免,哪些责任可以减,也要有清晰的界限。在改革发展中尽管出于公心也难免不犯错误,要在可容的基础上对可能要负的责任作出规定,特别是对情节轻微、自行纠正、社会危害小的行为应予以适当的免责或减责。

流程再造:完善容错纠错免责运行机制

  形成科学的容错纠错免责运行机制,是确保容错纠错免责真正落地的关键。

  一是建立完善重大风险备案制度。建立完善重大风险备案制度必须要对重大事项风险进行评估,对那些难做、难啃、难办的项目进行风险预测,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为干部创新试错行为“留痕”。

  二是建立完善容错纠错联动机制。要坚持容纠并举,促进机制的整体性优化。在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特别是重大风险备案项目推进中,应及时跟进督查,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随时掌握动态,一旦发现有偏差、错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重大社会影响。对于研判后确认有错的,要及时以适当方式提出纠错要求,督促整改落实,让干部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三是建立完善容错纠错免责会商机制。要努力探索由党委(党组)牵头或上级纪委牵头,会同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等的会商机制,及时沟通容错纠错意见,使各相关主体在会商中,以事实为依据,共同磋商、达成共识,形成有利于保护干部担当作为的意见方案。

环境优化:营造容错纠错免责鲜明导向

  容错纠错也需要全社会关注、理解和包容,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看待改革创新中的试错行为。

  一是要以典型案例引路实现新突破。容错纠错就是要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要以鲜活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引路,提供可供借鉴的参照。要发现、宣传、重用一批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典型人物,树立一批立得住、信得过、叫得响的先进典型,让干部更好地把握界限、看准边界,推动容错纠错机制的落实。

  二是要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敢于作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得罪人,甚至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有些人出于个人利益、个人恩怨,利用公众渠道、舆论声势、恶意举报等方式,甚至不惜捏造事实、伪造材料进行打击报复、诬告陷害。对这些行为必须严肃查处,绝不能让坚持原则的好干部“寒了心”“泄了劲”,带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工作。

  三是正确对待、合理使用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的主基调,必须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正确对待、合理使用被问责和受处分干部。应本着“惩前毖后”的方针,对于确实认识到错误并有强烈愿望投入到龙江振兴发展的干部,注重选拔任用,这样既体现严管厚爱的结合,也是对干部本人、对党的事业负责,不仅能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更能形成容错纠错免责的鲜明导向。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名师工作室专家、二级教授】
 

转化条件创造条件迎接机遇

姜国忠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产业振兴。实现产业振兴,我们既有基础,也面临压力;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要通过积极转化创造发展条件,推动产业振兴。

将潜在条件转化为现实条件

  一是通过产业融合将潜在条件转化为现实条件。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一些资源和产业的自身条件不仅仅对其他产业而言是潜在条件,其实对自身拓展也是一种潜在条件。通过产业融合,不仅构成了新产业形成的现实条件,而且也将自身的潜在功能转变成为现实价值。

  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将潜在条件转化为现实条件。通过制度的强制性约束,将以往被视为不能通过市场交换而体现其自身经济价值的资源条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条件。

  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将潜在条件转化为现实条件。有些资源条件在技术进步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往往难以利用,这属于潜在资源条件,而对这种资源利用的技术实现突破后,这种潜在的条件就变成了现实条件。

将现实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

  一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将现实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如果我们能够将相关联的产业通过产业链进行整合,就有可能让现实的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如通过发展相关产业上下游的产品配套、循环经济、技术外溢扩散等,就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并推进其向产业集群迈进。

  二是通过区域产业品牌的塑造等将现实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既要重视企业具体产品的品牌形象塑造,也要注重企业形象品牌和区域公用形象品牌的塑造;既要依托产品的内在质量塑造品牌,也要依托消费者心口相传的认可、生态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传承塑造品牌,通过品牌塑造将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

  三是通过创意设计赋能让现实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工业、农业产品物理外观的美学和人体功效学的创意设计,通过对旅游欣赏物和体验物的创意设计,以提高工农业产品和旅游欣赏物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一是通过无中生有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没有条件通过创造条件推动产业振兴发展,在人们往往认为没有发展某些产业资源的条件下,敢于并善于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集聚生产要素,或者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创意,将“无”这个不利条件转变为“有”这个有利条件,进而建设自己的产业高地乃至产业集群。

  二是因势利导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这也可以说就是将经济上的负外部性转化为正外部性。但这种转化不能不顾条件、不计成本进行转化,而是要通过因势利导进行适应性的转化。

  三是转变要素利用方式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具有多宜性,但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利用的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选择那些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契合度高的资源利用方式,就可以将产业振兴的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另外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能将那些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采取更加合适的利用方式,就可以将这种不利条件转化为产业振兴的有利条件。

将机遇条件转化为行动条件

  一是将政策性机遇条件转化为行动条件。推动产业振兴,重要的是将国家的政策性机遇转化为可供我们行动的条件。例如我省出台的人才振兴60条,对各地各部门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就是一大机遇,但如何将人才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是将市场性机遇条件转化为行动条件。推动产业振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这种市场需求应是一种新的需求或者即将形成一种新的需求趋势。能否抓住这种机遇,要看我们能否发现和发掘这种市场需求。

  三是将转型发展机遇转化为行动条件。在推动产业振兴进程中,各个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着力将这种转型机遇转变成我们的现实行动,以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名师工作室专家、二级研究员】
 

关于龙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

叶强
 

  人类社会目前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初露端倪的第四轮产业革命目前从两个方面展现出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即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为特征的数字革命和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并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脱钩为特征的绿色革命。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数字革命和绿色革命推动了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一、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

  全省必须坚持统一领导,深刻理解新的发展理念,拓展新的思维方式,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创新发展机遇,坚持系统观念,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策略,改善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增强区域吸引力,实现新的发展格局。

  黑龙江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着眼长期可持续发展制定前瞻性政策。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全面调整能源结构,力争从能源资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面向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现新的发展格局;深入做好人才工作,以人为本抓好落实,提高干部素质,广泛开展经济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学习,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反腐不放松,机关、企事业单位转变工作作风,大学、大厂、大所带头思考如何实现龙江高质量发展。

  二、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在经济结构的比较可以发现,我们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上,更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上。我省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需要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数字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努力提高碳生产率。中央号召“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我省在风光资源上具有优势,为提高清洁能源规模和消纳能力,应加快发展储能技术,强化电网调峰能力。扩大抽水储能规模,鼓励制氢储能,发展氢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产业和应用,充分利用弃风、弃光余电改造热网热源。完善电力市场机制,鼓励发展数字新能源产业,发展虚拟电厂和多能互补,力争从能源资源大省发展为能源强省。

  数据测算表明,高质量发展是我省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中短期目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期目标。面向高质量发展目前亟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产业等高质量产业,实现换道超车。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数字经济

  我省经济规模、结构、增速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我省农业生产率全国领先,但农产品品牌、精深加工、科技支撑等有待加强。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比偏低,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占比高,但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低。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比全国平均值低,发展数字经济空间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我省在“十四五”期间如何发展数字经济进行了全面规划。黑龙江省发展数字经济具备老牌基地“大有可为”的战略优势,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龙江振兴“必有可为”的战略抉择,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换道超车”“必须为之”的战略举措。《规划》确定了2025年黑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的战略目标,我省数字经济将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建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思维模式、营商环境和管理方式

  为了能使《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切实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关键是落实。在我省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既要重视科技,更要重视管理,形成学习和宣传管理知识的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激发企业家精神。全省应树立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发展理念、思维模式、营商环境和管理方式。全省应强化组织领导,优化政策环境,加快人才引培。推动市场成为数字经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省上下在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一定要做出切实转变,否则那些曾经制约我们传统经济发展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同样会制约数字经济的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创新,需要有技术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决策模式创新,更需要有发展理念和思维模式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我省可以布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抓住平台经济、数字能源、工业互联网、区块链、NFT、元宇宙等新技术趋势。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主导商业模式,开放性特征和需求侧规模经济特征,带来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我省应利用好数字经济的特性,设计激励相容的有效机制,打造有影响的数字经济平台,扭转平台经济落后的局面。建议大力发展数字化新能源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打造新的优势产业。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人才,既需要懂数字技术的科学家,更需要懂数字经济的企业家。

  五、加强学习,增强信心,提高发展能力

  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我省各级领导应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和科技知识,加强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化地推动我省在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信息和企业家精神等6个方面生产要素的发展。全省各行各业都应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坚持反腐,持续转变和改进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全省上下应广泛凝聚共识,对龙江未来发展应更加充满信心,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我们应正确分析和认识黑龙江在发展中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正视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拥有的机遇和优势,乘势而上实现我省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