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走进乡村看变化系列报道(13)
劳动镇:四措并举谱写美丽乡村振兴曲
文/摄 张远洋 潘成军 全媒体记者 孙曙光
“十分欢迎记者同志来我们这里采访,要了解我们镇的变化,看看新生村,你就知道了。”走进青冈县劳动镇,刚刚说出采访目的,劳动镇党委书记王彦来就热情地介绍起来。
王彦来说,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生村按照全镇振兴思路,抓人居环境整治,促村容村貌提升;抓基础设施建设,促人居环境优化;抓乡村文化优势,促村风文明转变;抓基层组织建设,促组织人才振兴,依托这“四抓四促”举措着力打造村级发展、农民增收、舒适宜居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村级产业发展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谱写出了美丽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
新生村位于劳动镇中南部,距镇中心2公里,是劳动镇境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全村下辖10个自然屯,现有耕地28015亩,草原7275亩,林地2120亩,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养殖业以猪、黄牛、绵羊为主,今年又发展了特色产业大豆4934亩、大麻660亩。“相对而言,劳动镇并非是富裕镇,新生村也不是什么经济强村,但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下,新生村还是有很大的变化,2021年全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劳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波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新生村和劳动镇一样,瞄准人居环境这一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为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新生村在制定《生活垃圾治理制度》《村级保洁员管理制度》《农户门前三包制度》《村级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村规民约等制度,明确村民的权利和责任的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2020年以来,建设垃圾转运中心1处,粪污收集处理厂7处,为村民发放垃圾桶776个,有垃圾转运车3台、垃圾转运工作人员10名,定期开展环境整治,解决了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中,全村出动345人次对全村9个自然屯及其延线的杂草、白色垃圾、建筑垃圾、畜禽粪便等进行清理、集中处理,出动3台钩机、2台铲车、14台运输车对6个自然屯的黑臭水体大坑进行清理、填埋,填埋使用土方约3万立方米。新生村地势低洼,内涝非常严重,以前农田年年受淹,屯内积水严重,通过镇村共同商议出资,挖排水渠,铺设涵管,解决了多年内涝问题,百姓拍手称快。经过综合治理,使村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
2016年以来,新生村大力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了4个文化活动广场,总面积4100多平方米,建设村委会一处面积230平方米,卫生室60平方米,全村修建道路34.1公里(其中2022年建设一条四马架子屯通往青互路0.4公里的通屯路、高大房子屯东到青互路2.2公里的通屯路),修U型槽排水沟8900延长米,使全村通道路、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和广播,网络宽带全覆盖,广播电视全覆盖,有文化活动场所、有卫生室、有村医的“三通三有”已全部达标。此外,还修建栅栏13931延长米、安装大门334个、入户桥涵377个、路灯94盏,村屯绿化栽植垂柳940棵、糖槭树600棵,新生村村民生活在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里。在产业发展上,新生村提供2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县扶贫办投资300万元,建设1000平方米现代化猪场一座,年收益10万元,带动困难群众40户,村容美了,村民富了,新生村充满希望。
为充分发挥村屯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图书室等的作用,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弘扬良好社会风尚,新生村充分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及陶金凤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鼓励村民积极开展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体活动内涵,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和严厉整治,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完善“村规民约”,逐户建立台账,坚持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这些举措,让全村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治理,为全村和全镇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氛围。
要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就必须夯实基层基础,激发基层活力。在劳动镇党政班子的支持下,新生村积极加强党员管理。村党支部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全力营造“厚德实干、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守初心,转作风,提效能,同时发挥清风驿站的监督作用,按照能人带动、党员示范的思路,把帮助群众发展产业任务落实到党员干部个人头上,让党员干部直接参与产业发展,并创造环境优化结构,便民服务及时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