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猛犸象诗刊

写诗是一条回家的路

来源:绥化晚报 2022-07-22 字体:

  ——读龚学明的系列亲情诗
 

  李犁
 

  龚学明1964年生,江苏昆山张浦泾上村人。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扬子晚报》《诗风》诗刊主编。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1991年起,出版《冰痕》《白的鸟紫的花》《爸爸谣》《世间万物皆亲人》《龚学明的诗》《月亮村庄的妈妈》等九部诗集,散文、随笔、纪实文学等若干部。

  我用两句古人的句子来形容我读龚学明系列亲情诗的感受,那就是动人无际,一触即觉。动人无际是指他亲情诗的真心用心贴心走心让我们感动得一塌糊涂,无边无际;一触即觉是作者刚一触碰母亲有关的人与物,就灵感泉涌,诗句自动生成,没有一点思忖上的挂碍。而我们读他的诗,刚一打眼,就入心入肺,甚至泪流满面。诗歌能引起人的情感甚至心理和生理的反应,这在当下不多见。它唤醒了我们内心被世俗的忙忙碌碌所蒙蔽的真诚、悯爱以及正义感和对自己生命的审视和重估,这是不是当前流行的一种说法——治愈系?我把这样的效果和作用,视为龚学明写作亲情诗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他月光村庄里的妈妈的爱在延续在发光。

  近年来,我读过很多写亲人的作品,从审美品格上看,虽然没有孰优孰劣,但因作者个人的心理类型和气质,以及所处的地域和历史长期浸染,还是各有差异和侧重。大多诗人哭母亲大都如激流和瀑布,不但直接急速,而且摇天动地。龚学明写母亲哪怕最激烈处也像在自语,虽然他自喻像蒙古粗犷的野汉,但写出的诗还是像月光下的溪流,细婉柔软,就连听到母亲意外摔倒立刻写的诗也不是完全失控——这首《妈妈,我们的快乐已不多》,开头是这样写的:“大米一样洁白的爱,和善/只是补充……”这样生死关头还没忘了比喻,唯美已经深入到他的骨子里,而且是无意识的流露。其根源就像这首诗结尾处写的:“快乐摇摆,岁月沉没/我们卸下一些欲望,收缩/需求,像一个穷人,一群/穷人,不可任性”。

  “不可任性”不仅是他的生活态度,也是他写诗的尺度——不能太放肆,要节制地对待幸福欢乐,包括诗歌中迸溅的激情。所以他的诗绝不狮吼虎啸,而是一只迷了路的羊在旷野发出的咩咩之音,声音细弱又坚韧,揪心又怜悯。正如他这首母亲病危时候写的题为《祭祀》的诗,最后几句:“ ——我以颤抖的哭音求你们/一个后生,一个诗人,愿为/你们反复写诗,请/将妈妈留在我们的/眼前,因为我们需要妈妈/妈妈需要我们!”

  像不像走丢了找不到妈妈的羊发出的声音?无助又无奈。而且为了留住妈妈,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真心地说着孩子一样幼稚的话:只要让妈妈活,愿为/你们反复写诗。这多像小时候我们拿心爱的玩具去换妈妈的一个拥抱和笑脸!此刻尽管心要爆炸了,诗也是脱口而出,甚至是小小的呐喊,但诗还是很讲究,很有节奏和参差的美。因为诗人悲伤但没有失态,有一种理性一直摁着上涨的情感。而其中诗人稚气的语调和想法让诗有了天真的神情,有了感人的锋刃和层叠的韵味,且越嚼越有味道。

  同样神情和味道的还有这首《宁静的时光》,写已经老了的自己在更老的妈妈面前,还像小时候一样听妈妈讲现在的故事:“我和妈妈在一起/妈妈的眼睛里全是喜悅/妈妈有说不完的话/在这宁静的时光里/我静静地聆听/她轻轻啜泣/那些过往的小事情/都比黄金珍贵/……妈妈递来苹果,小面包电蚊香,我的幸福具体/我是她永远的孩子……”诗是以示弱的方式写成的,只要我们静心细读,哪怕你是铁石心肠也能让你柔化成一滩春水,这就是以柔克刚!不能说龚学明深悟了老子的战略,他只是出于本能,出于他的真性情,出于他感到母亲正在离去时催逼出的诚恳妄言。何况他是在和母亲说话,一个男人不管多老在母亲面前永远都是天真、炽爱且充满了委屈——诗因而有了动人的神情和真挚的感动。这种柔软之美像夏夜里的流萤,不壮阔,但能把你的心拽走且充满了意趣——从这个角度来说,诗人不必通达更多的人情世故,只要傻傻地守着与生俱来的那份童真,诗人就能保持对万物的敏锐力,才能从风吹草动的细微变化中发现动人的蛛丝马迹。而母亲就是鞘,诗心是剑,剑只有在鞘里,才能不被风吹雨淋腐蚀掉,偶尔出鞘,才能锋芒逼人,削铁如泥。

  所以,龚学明的亲情诗唯美、柔软、天真又有神情——尤其回忆母亲早年生活,包括村庄和童年往事,恍如隔世,诗像春水里摇曳的青草,或者是水中的倒影,给苦难的生活罩上一层深邃又轻盈的美感。让人触摸到了生命的痛痒处,有了心里满满又无以言的大况味。

  通过上面这些例诗可以看出,龚学明的写作不属于技术主义,他的诗没有令人心惊肉跳的比喻和令人尖叫的炼金术,他的诗更像一个钝器,原始的没怎么打磨,甚或是一个刚刚挖出的石头,他也不想过分的粉饰和磨制它,他要做的就是保留原状,简单整理和清洗。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写作就是“叙实”,实——涵盖经历的人和事,但重在写经历这些人和事时自己的真实态度和心情。心情与事相比,可能是虚的,但他把它原生态地呈现出来,虚的感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物,击中并直接濡染了我们的心情。这就是代入感,将读者带进了诗的情境,让我们被诗的气氛笼罩的同时,心也陷进去,而且越陷越深:“给我一只大口罩吧/给我一只大口罩/能遮住脸,眼睛/我要在里面痛痛快快抽泣/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男人在哭泣/不要奇怪/他就要失尽双亲,没有了根/我在张浦商鞅路上哭泣/在粮库对面的河边哭泣/陌生的乡亲,请/给我一点同情”。

  虽然是抒情,但这情非常的具体,而且实实诚诚,甚至挤出了所有的杂质,像浓缩的子弹洞穿心灵,让我们隔着屏幕也被传染。这就是叙实的魔性,也是前面说的一触即觉。这种诗歌写作的驱动力和推动力就是真情,有人叫心流。心流动起来就像河流,语言和词语就是情感自动刮带下来漂浮物,情感越猛,意想不到的金句和比喻就越多。无意中龚学明在恢复一个诗歌的写作常识,就是触景生情和有感而发。所以他的写作不是神仙写作和特异功能写作,而是人的写作,心灵的写作,诗歌常态的写作,类似我们教科书上对诗歌名词的阐释——这就回归了本土诗学,即诗言情、诗言志,且有情有义有温度的写作。

  这样的写作实质就是回家——这正是我们本土诗学的核心。回到故乡、童年、大自然,反正都是人类最初的那些品质。因为从我们出生开始,生命就在错位,回家就是复位,就是将破碎的人生还原。所以,龚学明的妈妈意象,包括了真挚朴素等等农业时代以及人性最初的所有的美好事物和品格。当然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早就说过写诗即返乡,但龚学明重点写的是返乡途中的感受感知。就像闻一多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神圣的客愁”。这正是龚学明这些亲情诗的姿势和形态,只不过他回家的方式是回忆(追忆使往事复活,好像母亲就在隔壁,推门就能过去)。他思家但不哀呼,写神圣的乡愁,是用它隔开当下,回到当初——那是自然和人类生活最本真的原生态。在他心里,或者说他的亲情诗所暗示的是,都市当下的生活很多是混乱和无意义的,诗意被大量的垃圾和庸常所遮蔽。寻找灵性和诗意只能去喧嚣够不着的远方,还有没被现代污染的记忆之中。所以他选择妈妈来作为诗的爆发点和着落点——妈妈是真实的存在,也是心灵化了的审美意象,凝结了他超越现实把错位的自己重新还原的诗学理想,更启示我们诗人的选择也就是诗歌的价值观比技术更重要。

  龚学明亲情诗的写作,证明了所有悲痛的文字都是对人心灵的净化,就像前面那首《给我一点同情吧》,只要你真的读进去,你就会忘记这是一个金钱和权力的时代,忘记眼下的苟且以及种种焦虑。纵观文学史,那些伟大的作品记录的都是不幸和苦难,以及战胜苦难和不幸后的释然。人必须经历了生离死别甚至绝望到极致,才能对生命有刻骨又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品出生命的滋味,并懂得了怎么活。写妈妈这本诗集最后一首《我的悲伤已经用尽》,就是作者经历了死亡的教育,大彻大悟后的涅槃之作。在这首诗里,诗人完全放下,对万物了然淡然坦然超然,应了那句置之死地而后生。新生的诗人更加懂得了珍惜,一滴水、一粒米、一片树叶和几声鸟鸣,都让他充满了好奇和欢喜,并从中发现诗意和爱意。所以他才能悟出“人有悲伤是奢侈的”,因此他对所有的生灵以及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歉意,这多像一个无罪的人在真诚地忏悔,这是他把对父母无法表达的的爱移植到眼前的事物上,柔化灵化妙化悟化它们,从而让自己从泥沼中拔出来,灵魂得以禅化和救赎。

  总之,龚学明的写作价值就是将技术还原为心灵写作,将解构主义还原为人道主义,将当下流行的瓦解回归为建设——不只是诗歌,还有人心和人性。

  李犁本名李玉生,辽宁抚顺人。属牛,性格像牛又像马。1980年开始写作,九十年代中期断断续续,近乎停笔。2008年重新正式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其中诗论集《烹诗》获第三届刘章诗歌奖和第十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另有诗歌与评论获若干奖项。目前职业:评诗、编诗、写诗。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