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义
革命老区存有诸多潜在的能量,如何发挥好老区这些潜能,让其在新时代充分释放出来,为振兴乡村增光添彩,这是我们老促会一直探索,并致力追求的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把活化老区潜能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措施,下足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果,十个老区村面貌一新,乡村振兴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讲活老区红色基因彰显好
革命老区先辈的战争岁月凝聚的爱国情怀、拼搏精神、钢铁意志、忠诚品格,构成了鲜艳的红色基因。过去我们宣传老区时由于没有紧紧抓住这些红色基因,一度跑空虚转。后来我们经过深入调查,通过和老联抗联战士访问,老支前模范交谈,逐步认识到红色基因不是空的虚的,而是在典型人物和壮烈事件中表现出来。为此,我们及时做好四件事:
一是举办展示画廊。我们在县城的主要街道办起“弘扬红色基因走廊”,走廊里开设了“著名战斗、英雄人物、支前模范、苦难回顾、前景展望”五大板块,利用照片、图画、漫画、雕塑、遗物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形象展示革命老区风彩和历程,着重讲清“爱国情怀、拼搏精神、钢铁意志、忠诚品格”这四大红色基因。我们把红色走廊制作成流动板块,先后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和广场展出,吸引了学生和群众驻足观看,既形成了强烈的舆论氛围,也深化了红色基因展示。
二是大讲老区故事。从2020年开始,我们邀请“五老”、抗联后代在县城组成宣讲团,在各乡镇组成宣讲小组,由县老促会组织专业人员编写讲稿,并抽调骨干力量先行进行培训,然后由骨干分赴乡镇对宣讲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形成了全覆盖的宣讲层面。宣讲员在宣讲时着重讲故事,力求精短,一人只讲一次战斗,一个典型人物,一个精彩片断,突出讲述抗联战士浴血奋战的生动故事和感人场景,从而把红色基因深植在群众中,更加明确了老区人民的一切活动都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老区应该得到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三是建起抗日斗争史教育基地。我们筹资50万元建起400平方米展室,然后进行精心布展。先后收集到反映抗联斗争的图片205幅,实物54件,家书6封,战斗故事103个,对战斗故事我们还制作成图板、雕塑进行具体展示,勾起对历史的回忆,使群众更加形象地领悟红色基因的精神内涵,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是编写红色教育读本。为系统完整地理解老区红色基因,我们邀请四位熟悉抗日斗争专业人员编撰了《彩虹在血花中闪烁》一书。这部书收录了近百个革命老区红色故事,全面讲叙了兰西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此书成稿后又交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审查编辑,然后公开出版发行。县委书记、县长分别为此书作序,在县委常委(扩大)会上举行了首发式。县委书记关海涛一再强调要把此书作为党史教育读本,各级干部要认真阅读。同时,还纳入乡土教材作为中小学生党史教育主要读本,进入课堂,以增强孩子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此书的发行,为强化革命老区建设打造了声势,获得良好反响,全县迅速出现关爱支持老区建设的生动局面。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是新到职的,尽管工作很忙,还抽出时间,到老促会走访调研,并作出提升老区建设的五条指示。两位主要领导还共同拍板,为10个老区村拨付建设基金100万元。针对换届之后县领导班子的变化,重改组了县老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县级领导联系老区村责任分工》等4份指导性文件。这些举措受到上级关注和社会好评。
二、盘活老区红色资源利用好
老区是一座丰存的“富矿”,在战争年代留存了许多红色资源,过去一直闲置,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最近两年我们老促会邀请文化、党史、城建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和专业人员,深入十个老区村走访调查,现场追寻、慧眼识宝、发现许多亮点和宝藏。在盘活资源方面着力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改造红色场所。临江中学和兰西二小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抗联部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这里建立的屋还在,召开会议的遗址还在。由于农民大批流入城镇,农村成了空壳村,一些红色房屋也闲置起来。在这里建起学校后,我们老促会协调学校和检察院开展起“检院共建”活动,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对老屋进行整体改造,先后建起红色教育展览馆、红色基因示范校。他们的经验《奋斗》杂志还作了专题报道。由于这些场馆设在抗联志士曾经战斗和流血的地方,学生到这里参观,就有种亲切崇敬之感,受到的教育更深刻。
二是彰显红色遗址。抗战时期在老区村曾多次发生激烈战斗,有许多抗联勇士牺牲在这里,也有不少支前模范惨遭敌人杀害,这些战斗地、牺牲地、遇害地、居住地,都是对群众进行传统教育最好的基地。为发挥好这些革命遗址遗迹的教化作用,我们经过深入调查,从中选择最具典型性的12个遗址,作为进行传统教育的基地,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当年抗联战士曾在平山镇复兴村同日寇和伪警发生过激烈战斗,也有群众惨遭敌人杀害,我们协同有关部门和镇村干部分别在抗联战斗地、烈士牺牲地、群众遇害地,设立了纪念碑,树立了标志牌,供群众瞻仰。同时还在村里建起400平方米的抗日斗争纪念馆,共分八个单元,45块展板。在革命遗址设立的场馆、碑牌,见证了岁月洗礼,镌刻了时代印记,也最能触动群众心灵,在老区形成了“红色故事随处讲、老区精神代代传”的风气。
三是展示红色景点。老区的精神和亮点不仅要让老区村的群众知晓,还要让更大范围的民众了解。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选择老区的13个红色景点,进行组合叠加,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线,形成复合整体效应,展现出立体的老区全貌,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老区精神,从而把红色记忆流淌在血管里,烙印在头脑中。我们在选择景点时着重三个基点,极具荣耀的亮点,极具导向的热点,极具关注的焦点,这些景点有的是战场遗迹,有的是指挥小屋,有的是群众支联道路等等。我们对这些景点稍加改造,尽量保持原貌,让其有种原汁原味的亲切感,能展示出红色基因元素。兰西镇黄崖子村是全省著名的民俗村,在战争年代他们发扬爱国爱军爱民的光荣传统,保护抗联战士,为抗联筹集物资,组建游击队,这些活动场所的小屋、碾房、院落还在。在展示这些景点时,我们又加了一些当代元素,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图景。这个旅游景点创办后,到这里参观的旅客达到20万,被树立为“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同时还被确定为“全国旅游示范村”。
四是用好红色实物。一些红色实物被闲置弃用,也就显示不出灿烂的底色,我们对这些实物注重利用好,创造各种机遇让其发挥光彩。在抗战时期,抗联战士为更好地开展游击战争,在深山老林辟建密营,建起了一些地窨子、工棚子、马架子等简陋建筑物。虽然是一些破旧物件,但彰显着红色印记,展示出红色情怀,不能因为地处偏僻,就忽视开发利用。为此我们重视老场景,组合老物件,唤醒老印记。及时吸引动员群众到林区对老物件进行开发改造,建起民宿村、美食城、观赏点,并且建议县政府提供资助和优惠。有些农民到林下开发养殖业,我们就把抗联密营的房屋提供给他们使用。红光镇义发老区村的养鹅大户葛伟东,过去由于没有场地,养殖业没有大发展,后来我们建议村里把当年抗联密营置换给他,并资助他改建了马架子屋,建起育雏室,开辟了养殖区,去年养鹅达到2万只,出售雏鹅5千只,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一些客商到这里购鹅,也受到红色基因教育。
三、激活老区精神底蕴赓续好
老革命精神是老区的根基和魂魄,要赓续老区精神,必须真正吃透领悟它的内涵和底蕴,对此我们注重做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追寻其内涵。老区精神不是显露的,而是通过具体事件和个体人物显示出来。为追寻到老区精神内涵,我们老促会领导带领乡镇老促会人员组成调研组,分别到十个老区村,走访熟悉抗战历史的老人,当年支援抗联的老模范,共计120多人,分别召开座谈会20多次,对这些人不但听其讲,而且见其物。我们还现场考察了18处抗联遗迹遗址。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人员细读细研了有关抗战历史资料,并组织人员编写了《兰西抗战斗争史》《老区村纪要》《抗联在兰西的光辉战例》《彩虹在血花中闪烁》等6本抗战史料书籍。通过这些寻访调查,基本弄清楚了老区精神的内涵。抗联战士和支前模范,做出那么多的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仍旧奋斗不息顽强拼搏,就在他们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一直在致力追求崇高的政治信仰。这是老区精神的灵魂所在。从而使广大群众清楚,我们要传承老区精神,首先要抓住用鲜血和生命凝集的精神内核,并学深吃透化为自觉行动。
二是挖掘其本质。我们老促会邀请专业人士,其中包括高等院校教授、抗战斗争研究员、报刊杂志资深编辑,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学术论文答辩会、典型战例剖析会,深入挖掘老区精神的本质体现。在这期间专家学者发表论文17篇,具体解剖战例11个,追踪分析英模人物行为轨迹8个。这些深挖措施,使老区精神的本质要素逐渐充分显露,弄清楚了其本质要义就在于舍生忘死,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要彰显老区精神,就要向革命先烈那样,发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克难攻坚啃硬骨头,爬坡过坎创造业绩。
三是摸透其底蕴。吃透底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是暗藏潜在的,这就需要真正吃透,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抗联战士和革命群众为什么不怕流血牺牲,冒着杀头危险英勇战斗。对此我们多次召开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对话会、互动会,启发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逐渐吃透老区精神的底蕴就在于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顽强的斗志,无比的忠诚,这些元素构成了老区精神的底蕴要件。我们赓续老区精神,就要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弘扬了老区精神。
四是梳理其根源。任何一种精神都有其产生的根源,绝不是无根凭空产生。为寻找到精神产生的根源,我们先后请到健在的老抗联战士、老支抗模范,以及他们的后代9人,畅谈体验感悟,并且解剖跟踪四位战斗英雄的生平轨迹和行为路途。然后组织专业人员逐人逐事,进行理顺分析,从中梳理出英雄精神产生的根源,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开拓态度作动力、鱼水深情作鼓舞,才产生了不竭的力量,钢铁的意志。
由于激活了老区精神底蕴,从而使广大群众对老区精神看得见,摸得着,有了亲切感悟,也使关爱老区、保护老区、发挥老区作用产生了吸引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四、融活老区潜在能量发挥好
老区既是艰苦奋斗最有力的见证,又是红色基因的宝库,我们坚持把老区精神融入到新时代,铸牢信仰之基,烛照奋斗之路,在促进老区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谱写出新篇章,开创出新作为。
一是在传承中突破难点。老区村整体脱贫以后,由于基础薄弱,又地处偏僻山区,存在着规模返贫的风险,据调查此类农户占到10%以上,成为共同致富的最大难点。为破解这一难点,我们多次深入老区村,引导教育干部群众继承老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光荣传统,因地制宜采取多项措施破解难点。长江乡双堡老区村依据院落面积大的特点,发动群众开展庭院经济,家家户户都有庭院产业。王家油坊屯,庭院达到126亩,大力推进青刀豆特色种植,全屯180户种植,亩收入4000元,成为特色种植专业屯,使边缘户有了固定收入。库仓屯98户利用庭院种植冬草、大蒜、毛葱,一年种两茬,亩创收5千元。其他农户还开展起光伏、养殖等产业,牛窝堡屯的陈长富在自家庭院建起清洁能源光伏发电项目,年纯收入达10万元,成为全县的致富典型。
二是在弘扬中提升亮点。老区村虽然经济落后,但也呈现出许多亮点,对此我们多次深入老区村,进行专题调研,挖掘每个村的亮点。永久老区村的黄崖子屯从自身的地域特点出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但是旅游开展得并不好,也没成为致富项目。我们深入这里,帮助屯里群众大力弘扬老区百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追求进步的创新精神,把这些老区精神融入到开发旅游项目。我们同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对民俗项目进行充实整合,开辟了旅游专线,把黄崖子屯打造成为全省“100个最值得看的地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还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全村每年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达20多万,仅民俗一项产业就达一千万元,村集体积累达上百万元,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
三是赓续中化解热点。老区许多科技项目、科学技术引进不来,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也成为老区群众关注的热点,培养壮大老区科技人才,既是老区在战争年代一再强调的问题,也应该成为建设时期值得关注的问题。抗战时期抗联在兰西创办干部学校,大力培养专业军事人才,应当赓续这一传统做法,把培养科技人才作为着力点,加大力度推进。平山镇复兴村把培育人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采取自培、代训、引进等措施,吸引人才、广招人才,现在回乡发展产业的本科大学生有13人,自学成才的有152人,经过专业培训的103人,外域引进21人。这些科技人才依托区位优势,在发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多元融合科技项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挑头创办了光伏发电、控温大棚、苗木基地等产业项目,同时还创办了饮食、洗浴、影像一条街,汽车修理、水泥制品、百货批发一条街;白酒加工、生猪屠宰、鲜鱼批发一条街;歌厅、司仪、快递一条街,从而使复兴村繁荣起来,人均年收入达到1.26万元,村积累也达514万元。
四是在彰显中治理焦点。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合村并校,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一些村成了空壳村,也涌现了大批“留守孩子”“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三个“留守”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我们对老区治理的重点。我们本着老区一贯重视群众生活安康、生命安全的传统,把“学生有学上、妇女有业就、老人有医保”作为主攻方向,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全面治理。我们在老区妇女中开展了“巾帼建功立业”活动,筹集到25.4万作为活动经费,划出场地搭建了农业园区、妇乐基地、美艺天地等活动场所,为妇女提供优惠条件,鼓励他们带头创办小作坊、小庭院、小园艺,保障她们有业创,有收入、有快乐,这些创新活动开展得持久活跃,被全国妇联树立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对留守老人,我们主要通过组建志愿者团队提供高效服务。在县人民医院建立了由富有临床经验的医生组成志愿服务队,提供定期健康检查、签订定人上门服务合同;在医院开辟就医绿色通道、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开办大型义诊、邀请省著名专家会诊疑难杂症。近一年开展大型义诊12次,免费体检上千余人,发放免费药品8000余元。这些老人有了健康保证,也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复兴村金宝屯的黄福军老人62岁,在年初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要求担任卡口员,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他在雪堆里挖个洞,放把椅子坐在上面,昼夜坐在雪屋值班,先后阻止80名疑似人员通过。新华社以《雪窟窿里的防疫大爷》为题,发了通稿表彰。
( 作者系兰西县老促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