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红盾闪亮扶贫路

来源:绥化日报 2018-07-16 字体:

——记市工商局驻东明村扶贫工作队

本报记者廉红

  一年前,市工商局驻庆安县大罗镇东明村扶贫工作队长张彦华,队员邢绍新、张文生带着组织上的嘱托,放下家里的诸多困难,义无反顾地奔赴扶贫一线。

  一年后,他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东明村贫困户的笑容。

  风雪无阻扶贫路

  从驻村的第二天开始,工作队员们就投入到了紧张的精准识别工作中。两个月的时间里,按照村、镇提供的名单,对全村215户贫困户逐一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挨家挨户走访。走访期间正是农忙时节,白天去农户家里没人,队员们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去。

  每到一户村民家都认真填写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力争对贫困户的家庭人口、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种植养殖、家庭收入情况、饮水安全、住房种类、致贫原因及帮扶人等事项进行全面、真实的登记。查一户就得去两三次才能完成,终于掌握全村贫困户的第一手材料。

  去年12月份,一次大雪过后,队员们担心梁国柱屯90岁的五保贫困户王玉民夫妇,怕他们冻伤,顶雪拿着米、面看望老人。在返回驻地时,由于天冷路滑,车突然滑到了路边的沟里,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才把车推了出来。

  喇叭声声传佳音

  “广大村民朋友们,现在播报扶贫政策……”每每听到广播里播送好消息,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侧耳倾听。

  队员们刚驻村时,村里的12个自然屯没有广播喇叭。队员们想,虽然现在电视都很普遍,但广播喇叭能直接向百姓进行政策宣传,如果每一个自然屯安装一个广播喇叭,一定会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当他们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局党组后,局党组同意并立即组织实施。

  市工商局筹资近2万元给村里买了13套广播喇叭等播音器材。安装调试后,邀请了市广播电台播音员制作了录音材料,在每个村屯多次播放,受到了广大村民的赞扬。

  他们制作了扶贫宣传单向村民发放,让广大村民知晓国家的扶贫政策。让贫困户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为每名贫困户发放了驻村工作队联系卡,上面有驻村工作队成员的姓名、照片和联系电话,许多村民经常通过联系卡找他们反映情况,无论什么时间,哪怕是正在吃饭,他们都会放下碗筷不厌其烦地帮助协调、办理。

  真心帮扶解民忧

  51岁的王亚臣年轻时因喝酒醉卧雪地冻掉了双腿,从此始终是跪着走路。扶贫工作队帮助他联系了残联等部门,为他免费安装了假肢,现在,他不但能走路还能干一些零活。

  精准识别过后,队员们发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因房及缺资金、缺技术和缺劳动力造成的。

  找准农户的需求,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去年8月,他们为贫困户赵玉珍的孙女送去一个书包及500元现金;去年12月,为梁国柱屯烧伤女孩徐文玲捐款,动员全体村民捐款4600元,市工商局全体党员干部捐款4700多元,并多次到绥化市第一医院烧伤科及烧伤女孩的家里探望。

  今年2月,为穆振江屯的受火灾村民吴喜民送去米面油、被褥、大衣、电饭锅等价值2000元的慰问品;在6月4日走访尹家屯陆青君家时了解到,陆青君已患脑癌去世,住院期间借了很多钱,老伴患有肺结核正在治疗中,两个女儿远嫁他乡,去年负债建了彩钢房,没有得到房补,家里没劳动力,生活很困难,他们把陆家的情况上报镇党委后,镇里马上组织人员给陆家送去了米、面、油和一些日用品,以解燃眉之急。

  由于东明村的地域特点,一部分村民从事养蜂行业,但由于地域偏僻,蜂蜜滞销,年前,工作队帮助蜂农包销了2000多斤蜂蜜。今年5月25日,又帮助蜂农办理了庆安县冬鸣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并于当日办理了申请注册商标的全部手续,市工商局同志为其设计了商标图样。办照、刻章、制作商标图样、委托申请注册商标都没让蜂农花一分钱,所需费用均由市工商局党组成员承担。

  扶贫重在扶志。通过队员们和村、镇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许多贫困户思想有了很大改变,由“让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牟振江屯54岁的徐万发患有脑梗,他除了种植自家的25.2亩耕地外,今年又租种了20多亩耕地,并在村里当护林员年收入3000元,农闲时打工每年收入1万元左右;儿子徐亮亮患有慢性胰腺炎,在庆安县里开轻型货车,年收入也有1.5万元;他带资入企,年末可得分红,年增收3000元;家里住的是泥草房,他今年打算盖新房。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可以享受一定的补贴。

  “新房盖好后,我家就摘掉‘穷帽’了!”,扶贫工作队去徐家走访,徐万发信心满满地说。队员们握着他的手欣慰地笑了。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