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孙志国 本报记者 廉红
6月20日,明水县育林乡先进村。
嫩黄的鹅雏喳喳叫个不停,乐坏了农户王宗辉。去年养了2000多只鹅,挣了4万元,这不,今年抓了5000只鹅。
“养大鹅这是我们村的一个脱贫产业,多亏了福齐大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引带。”乡党委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王富鹏说。
理事长李福齐,养大鹅是把好手,前几年张罗成立合作社,起初两户参加,越干越大,年年都有新加入的,陆续带动十多户贫困户脱贫。合作社统一进雏、统一防疫、统一进料、统一销售,农户拧成一股绳,平均每家养5000只,一只鹅挣20元。
说起养鹅经,李福齐有话说:“养大鹅不耽误种地,6月养起来,到10月屠宰场就来收,不愁卖;县里、乡里都支持我们养大鹅,还有补贴;咱这是绿色养殖,跟前有林带、玉米地、草原撒欢跑,杂草、蚂蚱可劲造,纯散养的,东北菜炖大鹅老香了……”
除了绿色鹅,还有草原笨鸡,乡里引导贫困户自种自产、传统工艺、手工晾晒,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打造两款爱心套餐,一款是3只鹅、5斤土豆干、2斤粉条的499元套餐;一款是3只鸡、5斤土豆干、2斤粉条的399元套餐。王富鹏不忘推介:“在哪里都是买,买我们的爱心套餐,一来吃了绿色健康放心的食品,二来帮助了贫困户,为他们脱贫致富助力。”
看完大鹅,王富鹏领着记者来到一片浓绿的先进村苗木合作社基地。一名社员正在侍弄山丁子嫁接的李子苗。村委会主任姜成万说,别小看这苗子,是村上贫困户的摇钱树呢。
种玉米、打工的收入年吃年用,要想解穷气还得搞点产业,10多户农户组织成立了苗木合作社,共1300多亩,果树、绿化树都有,李子、黄太平、紫叶稠李、王族海棠、水曲柳、唐槭等,合作社自产自销,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好多城市的园林绿化、果树栽培就认先进村的。这些苗木也给农户们带来了收益。贫困户刘宝江去年种了3万棵山丁子、樱桃苗,毛收入1万多元。
农户们算一算经济账,繁育苗木,一亩地平均出2000元,是种玉米的六七倍。贫困户尤喜今年也加入合作社。他说:“明年修缮房屋就指这些摇钱树了。” 王富鹏说,育林乡通过笨鸡、绿色大鹅养殖和苗木种植这两大特色产业引带,及外出务工增收、生活兜底保障等举措,精细管理、精确瞄准、精准施策,确保完成全年脱贫任务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