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长杰
上中学时,对《背影》这篇课文,并没有因为朱自清老先生是大作家而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倒是从军以后,透过自己父亲虽然瘦瘦但笔直的背影,朱老先生的那个胖胖的、笨重的父亲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八九年夏天,是我到部队的第二个年头。连队因为任务需要,从地安门调整到房山区良乡东南的一个训练基地参加集训。我写的三封信家里都没有收到,更是因为我在北京当兵的缘故,家里人便放心不下了。于是,大字不识几个、从没迈出过农村一步的父亲便带着一家人的忐忑不安来到北京。人地生疏、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都没有难住父亲。凭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担心和关爱,硬是靠原来信封上写的地址,三步一停,五步一问,一步一步从北京站走到我的原单位.后来,我告诉父亲,即使是现在,打车也得需要三十元钱的路程,父亲听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有吧,我当时也没怎么觉得那么远啊。原单位有认识我的战友告诉我集训的住址后,父亲又从天桥坐车来到良乡,由于时间已晚,到我们集训地方的末班车已走,为了早点见到我,一天的疲劳没有累倒父亲、漆黑的夜色、路边茂密的庄稼没有吓倒父亲、道路的不熟悉也没有难倒父亲,愣是走到了我们的集训住地。晚上十一点多,我从睡梦中醒来,见到满脸汗水的父亲,我的眼泪止不住的哗哗往下流。
父亲一天的时间,除了坐车以外,都是在路上走着、问着,这对平时话就不多的父亲来说是多大的考验!我保守地估算了一下,父亲走了不下50公里,这还不算走的冤枉路!
看到儿子安然无恙,父亲的心情自然不错,一天只吃了一顿饭的父亲显然也是饿坏了,三包方便面下去父亲还有些意犹未尽,但累了一天的父亲并没有准备休息,而是给我讲开了他的见闻,包括他从天安门前走过、从故宫墙边走过、从天桥走过等等他认为的新鲜事。
第二天,我本想让父亲好好休息一下,毕竟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连队领导也准备让我陪父亲在附近转转,或者回城看看。但看到连队的集训很紧张,父亲怎么也不愿意,好说歹说才听了连队领导的意见,同意让我把他送到北京站。
来到火车站,我帮父亲买上车票、买了一些简单的吃的,我看到还有一些时间,就想陪父亲在附近看看,但父亲怎么也不同意,一个劲地催促我回连队。我拗不过父亲,佯装走了,拐个弯我又悄悄地转过来,默默地看着父亲那曾经在我心目中伟岸的身躯,伴随着岁月流失和操劳过度已变得消瘦和憔悴,我的眼又渐渐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