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为文化插上有形的翅膀
http://suihua.dbw.cn   2015-11-02 17:21:41

——我市微媒体走进肇东兰西为家乡点赞活动纪行

  巍巍肇岳山,缓缓呼兰河,流淌着无尽的物产,也孕育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这种文化,各具特色,烙上独特的时代特征,值得品味。

  10月29日、30日,“我为家乡点个赞”绥化微媒体走基层主题系列活动再次启程,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姜军带队,市委网信办组织全市官方微媒体、社会微媒体、知名网友近40名代表走近肇东市、兰西县,感受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肇东,人文荟萃,历史积淀厚重,油画、冰雪画自成画派,大师于志学声名远播,弟子众多。展览室内,各种反映农村生活的画作,反映东北大地火热生活的画作吸引着“微媒体”人,大家竞相拍照,与作者交谈。这些书法绘画,是肇东人的,也是大众的,这种文化已经插上了翅膀,飞向远方。

  位于昌五镇的东北民俗博物馆让大家眼前一亮,各种老物件吸引着眼球。这里收藏着各种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服饰,历史久远,现今大多看不到了,有的是上辈人小时候用的玩的东西,甚至更久远。这些实物,是历史,是风土人情,是独具特色的文化。

  人,当然是文化的传播者,“老马”就是。老马,大名马金来,是一匹“宝马”,淘来了无数的民间宝藏。多年来,老马马不停蹄,在白山黑水间寻觅着,那是民间收藏的梦,更是老马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梦,还是老马为东北民俗博物馆奋斗的梦。

  酒文化历史悠久,繁华富庶的昌五古镇酿酒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十年前,系列白酒酿造工艺成熟完美。走近福泰兴酒文化展览馆,满屋飘酒香,低度酒醇厚,高度酒甘冽,尝上一杯,满口留香。这里,记录着几十年的酿酒工艺,展示着由小作坊到大产业的变化。

  昌五历史展览馆是民营企业家捐资建设的,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展现昌五发展的脉络。先有昌五,后有肇东,人们口口相传的是历史,是文化的积淀。昌五,借历史展览这个载体,讲述着古镇的风采,打造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还是看看实验小学吧。真好!真美!

  实验小学是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的思想,坚持阳光教育的理念,着眼“人”的教育,创建德智并举体艺双馨的办学特色,构建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三全德育”体系,4200多学生的校园书声朗朗,教师勤奋敬业,学生活泼向上,是一所社会口碑颇佳的好学校。

  学校的美美在校园,美在心灵,美在各业竞进,特色鲜明。

  经典教育经常化,一墙一壁会说话,一景一物都育人,是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的写照。成立了经典诵读、茶艺、剪纸、书画、礼仪多种特色教育,各种活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从西园区办事处走到和平纪念馆不需几步,却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中外友好,走进了对外文化。《天使嘎丽娅》今年4月在这里开拍,讲述了二战时中俄混血儿拯救要塞中群众的事迹,17岁的花季少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纪念馆再现了当年的建筑,体现和平的主题,彰显大文化,突出特色性。

  兰西,我市特色农业物产中心地,哈尔滨大都市圈经济辐射区,物产丰饶,文化积淀深厚。

  锡伯民族博物馆位于拉哈岗南麓,地理位置佳,旅游开发价值潜力大,是兰西打造哈北新城,发展县域经济的名片,具有独特的文化软实力。锡伯族是我国北方鲜卑遗民,是黑龙江土著文明的代表。博物馆采用仿古瓦作顶,木刻楞装饰,古朴,庄重,再现了古代先民勤劳的生活。

  东林寺是东北较有名气的佛教寺院,佛教文化忝为前列。从这个景色宜人的景区向前走就是有名的南山绿色生态旅游区。依山旁水,宫阙崔巍,景区是兰西县打造的经济增长点,生态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巨大。显佑宫、王子陵都是这张彩带上闪耀的光环,五彩夺目。

  黄崖子,不一般,东北民俗路子宽,三A景区特色美,文化产业绕村间。

  黄崖子民俗村极具老东北特色,民俗大道长1500米,两侧建有再现关东民风的景观雕塑60组,100多个人物和动物造型,徜徉其间,有如沐春风之感,如进老东北人家。民俗公园有山门、景观灌木区、民俗花卉区,展现出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民俗村尤以乔家大院为佳。

  乔家大院以黄崖子屯闯关东人乔恒章一家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建造起反映过去年代生产生活的场景大院。有人们已不再熟悉的草房、烟囱、窗户、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在这里几近其详。各种风俗现已淡忘,“微媒体”人在这里找回往日的岁月,那段已不清晰的回忆。

  兰西挂钱,声名在外,历史悠久,列入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兰西的名片,也是兰西的文化。博物馆展出的800多幅作品都是创作骨干的上乘佳作。现今,200多人的创作群体还在为这项民间文化艺术奉献着、耕耘着,这些人才是特色文化的传承人,让兰西挂钱“挂来钱”,形成特色产业。

  书画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繁荣的头雁。展览馆500多件作品来自机关干部、书法爱好者、农民,作品笔力深厚,如刀似啄,是看得见的《墨之韵》。

  一路走,一路看,看到的是发展的脚步,看到的是文化的特色和力量。

 
作者: 周丹 赵庆 车彦旭 赵威 汪海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