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一路颠簸,我们来到北林区新华乡红星村种田大户陈海滨的家庭农场。只见十几个工人正在稻田里或挥舞铁锹,平整土地;或手握水管,灌水摆盘;或驾驶“铁牛”,田间穿梭,身后的稻苗大棚宛如银白色的长龙,在蓝天下翩翩起舞。
“我今年又新承包了6公顷,稻田、旱田都算上共有60多公顷,其中30公顷培育优质稻种。现在培育秧苗的22栋大棚已全部扣完,种子出芽良好,种肥准备充足,明天就陆续下籽了。”迎面走来的陈海滨一边抖落身上的泥土,一边对我们说到。
勤劳之“道”
当我们问及他的种粮之“道”,陈海滨若有所思地回忆到:“吃得苦中苦,方成致富人。”
今年42岁的陈海滨,高中毕业后,他们就回乡务了农。
要赚钱先攒田,只有规模经营才能出高效益,所以爷几个就开始琢磨着承包村里的土地,种植玉米和水稻,由原来的三五公顷发展到如今的60余公顷。几年下来,不仅家里的两间小土房换上了铮明瓦亮的十几间砖瓦房,安上了自来水,而且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904拖拉机等所需农机具应有尽有;去年还成立了海滨家庭农场,利润160万元;同时打造了“海滨”、“田佳肴”两个稻米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科技之“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走科技之路,以科技做支撑,才能让规模经营走得更远。”陈海滨深有感触。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他渐渐发现,学好专业知识才能出大效益。于是,只要有时间,他就去书店查找种田资料、购买科技书籍,其中《中国除草剂应用技术大全》、《植物营养失调症彩色图谱》等种植技术方面的书籍让他学到了很多种田理念,所以,陈海滨家的庄稼每亩总比邻居的多收几十公斤。
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更多的种植技术,使土地效益实现最大化,陈海滨除了每天关注央视经济频道和农业频道的种养信息外,还特意买了台电脑,每天只要忙完地里的活,他都要上网浏览一下最新的种植信息,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同时加上科学管理,弟兄三人分工负责,使脚下的黑土地变成了“金土地”。
惠众之“道”
致富不忘众乡亲,陈海滨用行动来践诺。他说:“我要尽微薄之力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儿。”
因为陈海滨种植的土地占全村的三分之二,所需的农药、化肥都是批发价,渐渐富裕起来的陈海滨看到相亲们每年购买农药、化肥都要走出很远,而且价格也比批发价高出许多。于是,为了方便百姓,他就在自家院里设了个化肥、农药经销点,不但比市场上价格便宜,而且还方便了邻里乡亲。
“我已经连续三年用这里的农药、化肥了,每年的庄稼都长得不错,所以,虽说我家不住在这个屯,但我宁愿多跑些路到这里来购买,不但用着放心,而且遇到手头紧时,还可以暂缓一段时间给钱,我们屯像我这样的还有10多家呢!”正往车上装运化肥的红星四组农民张彦国笑呵呵地对我们说到。
陈海滨,实现了种粮规模化、信息化、品牌化。当我们问及将来打算,他环顾着一望无际的稻田,略有所思地说:“今年夏天,我准备把百姓小园里吃不了的蔬菜收过来,加工成干菜,增加百姓收入;秋季再建一座仓储基地,方便百姓储粮;将来可能的话,我还打算跟企业合作,搞粮食深加工,实现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走产业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