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5月25日讯 兰西县红光镇义发村近两年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于忠友和乡亲们心里都有本账:修水泥路、打机电井、购农机具,两年促成348万的投入……他们知道这都要感谢村“第一书记”——县扶贫办主任张辉。
像这样的村“第一书记”,兰西县105个村村村都有。从2012年开始,兰西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定点帮扶105个村,一岗双责,扶贫先扶“智”。该县结合派出单位职能优势和干部自身特点,搭建工作平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确保“第一书记”人尽其才。选派中,他们坚持党群部门主要领导挂任弱村“第一书记”、政法系统主要领导挂任乱村“第一书记”、财政系统主要领导挂任穷村“第一书记”、农业系统主要领导挂任专业村“第一书记”的办法,确保“第一书记”有效发挥作用。
去年底,该县派出105个扶贫帮扶驻村工作队开赴全县各乡镇,对全县105个贫困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驻村工作队走村串户,开展调查,摸清了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分类制订扶贫方案,实现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
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该县对“第一书记”进行岗前培训,并将其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按照“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重点加强对扶贫政策、村级发展、民生改善等内容的培训学习,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其带头精准扶贫的能力素质。
驻村“第一书记”按照县扶贫规划和年度减贫计划,肩负落实帮扶项目、脱贫任务和临时救助等工作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扶贫对象实行“数据监控、脱贫销号、新增纳入”动态管理。此外,“第一书记”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在扶贫对象识别、上报、公示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一户不少、一个不落。 同时,这个县还对驻村“第一书记”制定考核激励实施细则,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建立倒扣分制度,充分调动了“第一书记”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目前,全县105名村“第一书记”对接洽谈项目信息200多个,稳定安排就业1500多人。协调解决贫困户就医、上学、住房等问题80多件,落实村屯道路、人饮安全、桥涵等民生改造工程30多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