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4月26日讯 庆安县对留守儿童给予特别关注,他们通过深入调查摸底细、到户到人建台账、见人见事建阵地、结对帮扶精细化,不断创新关爱形式,通过建立四个机制,做到聚焦发力做实做好关爱工作。
建立联系机制。由于留守儿童存在亲情缺失、家庭缺位、生活孤独、精神沮丧等问题,成为农村最弱势群体。为此,该县关工委积极协调群团、教育等部门在五老人员中推行包扶留守儿童制度,广泛深入地开展关爱活动。五老在自己联系的村屯,固定包扶对象,定期入户走访慰问,解决好实际困难。他们按照“定位到村、识别到户、建档到人”的要求,对每个留守儿童建档立卡,一人一档,全程记录,把各种信息及时提供给包村的党政干部,确保包扶到位。新胜乡实行这一制度,使全乡103个留守儿童都有五老包扶。他们还动员大学生利用回乡的机会、下乡走访的机会,同留守儿童建立联系,通过微信、微博、邮箱,开展同辈人教育同辈人活动,效果也很好。
建立救助机制。该县乡村关工组织,在新学期、换季之前,集中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救助活动,去年全县集中开展了四次大的救助活动。建民乡对全乡14名极贫留守儿童捐衣、捐物、捐书包,折合金额达5000余元,捐助现金3万元。建新村留守儿童高子涵去年八月间,家中发生火灾,她和奶奶都被严重烧伤,乡关工委及时启动救助机制,深入发动企业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6万元钱,为他们祖孙治病,终于转危为安,后经过关工委联系,又转到河北一家专门治疗烧伤的医院免费治疗,现已康复出院。
建立包扶机制。他们在各个乡镇发动五老争当“爱心爷爷”、“慈爱奶奶”,当好义务家长,“包管理、包生活、包学习、包维权”,确保关爱活动无缝隙,零距离。平安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刘景洲,发现留守孩子刘铁梅高分考取了县高中,却因交不上学费而难入校门,他一方面发动群众捐款,一方面到学校做工作,建议减免部分学费,终于使刘铁梅按时入学。除此以外,他们还依靠社会各界人士,在全县建立起16支关爱留守儿童志愿队,县城机关干部王树清组建的服务队有120人。庆安四中留守孩子陈凯歌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志愿队多次去她家送米面、豆油等,还送去1000元钱。现在,庆安县的5000多名留守儿童由3800名五老和志愿者服务队分别包扶。
建立快乐机制。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特别需要心灵慰藉。为此,各乡镇由五老牵头,创办起儿童活动之家、文化活动中心户、四点半留守儿童快乐营等活动场所,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孩子快乐。全县建起文化大院78个、文化活动户164个、快乐大本营38个。许多五老为还孩子快乐,还积极营造家庭氛围。县羊毛衫厂老板李禄平在新胜乡结对帮扶三名留守儿童,小学生张炎过十岁生日,他特意从城里赶来,参加张炎的生日,给他带来一套新衣服、一块新手表、一块生日蛋糕。大罗镇东风村退休老教师李俊在家里为村里的12名留守儿童办起快乐活动中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孩子跳舞、弹琴、唱歌,使孩子找到了家的感觉。除此以外,许多学校和社区还建立起亲情聊天室、心理疏导室、苦恼倾诉室。他们在电脑上安装摄像头,让孩子同父母谈心聊天,确保一月一次亲情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