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经济 正文
克音河乡的产业脱贫“连环计”
http://suihua.dbw.cn   2016-04-21 07:47:58

  刚进4月,冻土层还没化透,孟祥燕就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的菜园子里忙活开了。

  孟祥燕,绥棱县克音河乡西林村村民,这些年,她一直和丈夫在外地打工,去年丈夫患脑梗瘫痪在床,一病致贫还不是孟祥燕最愁的事,拖着需要照顾的丈夫,她再也不能外出打工。

  正当孟祥燕愁眉不展之际,一个出路“从天而降”,今年初,她被吸收进照华农副产品合作社,在自家房前屋后的菜园子,订单种植1亩蒲公英,一年保底收入6000元。

  照华农副产品合作社是西林村党总支书记高照华一手创办,主营蒲公英、油豆角等经济作物,亩效益在6000至1万元。高照华把本村有意愿种植蒲公英的30个贫困户“勾”进合作社,帮种子、帮销路,不脱贫,不脱钩。

  跟西林村依托照华农副产品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不同,十四井村,把贫困户“捆进”农业公司。

  今年初乡党委书记王永久帮十四井村拉来一个大单,跟江苏无锡天鹏食品城老村长黏玉米经销商、全国黏玉米协会会长丁志平签订400万穗黏玉米订单,为此,十四井村成立了农业公司,计划建设9000立方米冷库一处。

  贫困户闫玉坤是直接受益者这之一。闫玉坤夫妻都是残疾人,三代同堂6口人,今年他以21亩地入股公司。村党总支书记王晓东说,1公顷黏玉米可产4万穗,平均售价0.9元,去掉种子、化肥、冷冻加工等成本,一穗能赚0.3元左右,“贫困户入社1公顷地,就可当年脱贫”。

  向荣村和克音村的脱贫突破口则定位在现代化大农业上,向荣村新建1个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克音村新建1个300万元的小型水稻农机合作社,依托两个合作社,农户以地入股,规模经营,年底分红,可带动243户贫困户户增收2000元以上。

  各村显神通,乡政府也没闲着,牵头创办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整合“屯大嫂”干菜、“九井”粉皮、黏玉米、本地肉蛋等农副产品,积极申请绿色商标品牌,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私人定制”业务,送菜上门。

  今年以来,克音河乡突出产业项目在促农增收、脱贫致富中的核心作用,结合各村的实际,精心设计出一条条产业脱贫路线:玉米粗加工、秸秆固化等村办企业可带动77户贫困户;全乡订单黏玉米、高粱、红小豆2000亩,可带动20户贫困户;依托山东青岛、天津静海、河北雄县等5处劳务基地联系7家用工企业,可输出贫困户劳力608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产业脱贫路线有分工、有合作,有独立、有交叉,克音河乡的产业扶贫“连环计”中,全乡1072户贫困户大步走上脱贫路。

 
作者: 王昱飞 安雅心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刘聪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