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好,过年妙,穿新衣,放鞭炮”,从懂事起就哼唱这儿歌。小时候盼过年,就是过年能穿新衣服,吃点稀罕物,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那时候,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穿不上一件新衣服,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什么文化生活也没有。苦巴苦业干了一年,没好吃,没好穿,所以,盼丰收,盼过年,能歇歇,好吃上顿饺子。
在乡村,每年打完场,向国家交完公粮后,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农民就开始“猫冬”。一进腊月,村子里就陆续开始杀年猪了。几个壮实的小伙子跳进猪圈,生扯硬拉把猪抓住摁倒,用细麻绳绑好四蹄,抬到事先铺好的案板上,杀猪匠一刀下去,大肥猪惨叫一声,一命归天了。然后,把它抬到大锅上用沸腾的开水烫洗去毛,开膛破肚,这要忙活大半天。屋里屋外,热气腾腾,人来人往像办喜事一样。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大爷,早就叼着大烟袋坐在炕头上聊起了家常。东屋西屋,炕上地上,都坐满了人。切上一大锅酸菜,氽上白肉和血肠,烫上几大壶烧酒,摆上八仙桌,大伙团团围坐,大口嚼肉,大口喝酒。顿时欢声笑语,几乎把房盖都掀开了,经过这么一折腾,一口肥猪已下去了小半拉。
除夕这天早上,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春联有大门对、房门对、仓房对,还有春条,金鸡满架、肥猪满圈、车行万里保平安等,大小福字,窗花都贴满庭院。那时没有电灯,都点蜡烛,挂上门灯,冻几盏冰灯,庭院也灯火通明。老头老太在炕上摸纸牌,大姑娘小媳妇围坐在一起玩嘎拉哈,年轻小伙子掰腕子、甩扑克,识文断字的给孩子们讲古书,主妇们忙着包饺子,张罗年夜饭。这年夜饭是极有讲究的,家庭主妇要施展浑身解数,做出十个菜,要有鸡、鱼,寓意“吉利,年年有余”。零时,大人、小孩都跑到院中去接财神,顿时鞭炮声噼噼啪啪响作一团,算是把财神接来了。
吃完了年夜饭,精神头足的玩到天亮,有的实在撑不住了,只好和衣而睡。
从初一到初五,大姑娘小媳妇抱着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去亲戚、邻居家拜年。老人们坐在炕头上围着火盆,嗑着瓜子,啃着冻梨讲古论今,大人们已进入了角色,忙着搓绳套、挑种子,开始了春耕准备。
正月十五是过年最热闹的时刻,张灯结彩、扭秧歌、舞狮子、耍龙灯,正月十六一过,大秧歌煞戏了,年味渐渐淡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