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墨染形神之韵 笔书金石之意
http://suihua.dbw.cn   2016-01-29 10:23:15

——记绥化籍书画家、北京北国风书画院副院长李鸿伟

 

 

  书和画都是要倾毕生之精力才能成就的一项事业,我们绥化土生土长的一位书画家——李鸿伟先生,自幼年起就酷爱书法绘画艺术,五岁那年,李鸿伟便在父亲的引导下,临摹人物、研习书法,表现了极高的领悟力,通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他走出黑土地,来到书画名家聚集的北京,并且闯出了一片天地,最终得以百炼成钢,在书画艺术上达到了不俗的境界。

  李鸿伟的书与画承载着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呈现出他对艺术探究的境界,个中的点、线、面,更是他文史功底的集中体现。现年46岁的李鸿伟已经成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北方书画研究院理事、中国职业画家协会特聘画家、黑龙江国画创作院特聘画家、中央党校国宝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北京北国风书画院副院长。

  浓淡中形神韵出

  十七岁那年,他就在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展中脱颖而出;大学期间,他师承人物画家陈宗麟先生,专攻人物兼修山水;之后,他又拜吴团良先生、战广彦先生、唐世和先生为师,经老师的授业与点拨,去除了文人画过于重视技巧、摹古而难以跳出的特点,在构思上多了生活中鲜活的场景,所承载的内容更加宽泛,画艺更是日臻完美;加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熟读古典文字,其中表现的画面感在他的脑海中铺陈,李鸿伟的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和风格。

  李鸿伟的人物画多运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笔法,以线条的书法性和墨色的多变性,以酒樽茶盏、清风明月、古琴利剑等表现文人的儒雅、高士的禅静……他的人物画《牧童骑黄牛》取材于自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天真的牧童屏吸观蝉的专注、壮硕的黑牛扬蹄前行的动态、墨色的古树的浓淡互衬以及画面大片的留白,都让诗中意境呼之欲出。

  正敧间金石意现

  李鸿伟是书画兼修的艺术家,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丝毫不逊于他的绘画,他从篆书起步,深深迷恋着隶书因“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所形成的抑扬顿挫的美感,而在隶书上独树一帜。在遍临篆、隶、行、楷的基础上,研读了大量的书法历史的书籍,惊诧于隶书给人带来的美感。他大量临摹《张迁碑》、《爨宝子碑》和《嵩山灵庙碑》等多种字帖,潜心研习刘炳森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拜到刘炳森先生的关门弟子张生礼大师门下深入钻研隶书。

  他的书法融合了《张迁碑》、《爨宝子碑》的精华,笔划结体在隶楷之间,亦能看出篆书遗姿,可谓是“三体合一”的融合体;由于大量临摹碑帖,使他的书法有了刀刻斧凿的金石之味。

  他在书法创作中讲求意在笔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他的书法作品,字形高大、笔划遒劲、布局错落、疏密有度,犹如刀刻斧凿,敧险中不失端庄。

  李鸿伟的人物画用他独有的隶书配以古诗,毫无违和感,堪称浑然天成,画因书法而完美,极具艺术价值;他书画兼修,几十年不断努力取得了独有的成就,成为我国书画界不可多得的书画家。祝愿李鸿伟书画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把家乡黑土上的风土人情,用他的书画创作带到全国乃至世界。

 
作者: 钟咏梅 张秋滢    来源: 绥化新闻网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