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正文
为了黑土地上科技之花盛开
http://suihua.dbw.cn   2015-11-03 19:35:11

  ——记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志华

  古诗云:春夏秋冬四季天,风花雪月紧相连。对于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志华来说,她的四季不只是紧相连。

  当东方天际露出曙光,她正奔赴在乡村的路上,当霭霭晨雾尚未散去,她已工作在科技园区或农民的田垄上。春种、夏管、秋收、冬培训,她一直在农业生产、科研第一线摸爬滚打,辛勤耕耘,执著奉献黑土地30多年。王志华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农业中心工作,可以说,30年的栉风沐雨,她饱尝了农技推广工作的苦累酸甜,用无悔的汗水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奉献;践行了她“坚守一线一辈子,服务农民一辈子,倾心科研一辈子”的坚定信念。

  辛勤耕耘接地气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苦差事。肩扛着农具,身背资料,走乡串屯,奔波在田间地头是常有的事。为使实验研究工作精益求精、确保技术推广万无一失,生产季节她要工作在田间地块,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奔波在农田,顶风沙冒酷暑,对她来说已习以为常。为了让农民更快更好地接收新技术,她经常深入农民群众之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春天,小区试验由于缺少设备和机械,常是用人开沟、牵引,她就自己扶中耕犁、开沟器、覆土板来进行耕种。多年来海伦市的各大园区里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从园区整地、播种阶段开始,王志华就亲临现场指导,特别是乐业院市共建科技示范园区,播种时间长达半个月,为保证播种质量,她早晨5点下乡,晚上7点多钟到家,早出晚归连续奋战。大豆核心实验区、大豆高产示范区……一个个园区成了她的生活区和工作区。在这里,她与同事们并肩作战,指导园区生产,作物单产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的突破,技术方法实现了革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筛选与应用、配方施肥以及高产攻关等项目得到了广泛的示范及推广,完成粮食增产目标。

  倾心推广结硕果

  为了普及农技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0多个寒来暑往,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仅近5年,就完成了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百余项,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次,累计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0余种,为海伦市种植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期间,建立了全市大田作物生产栽培技术新体系、提升了全市种植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平、解决了大豆、玉米生产瓶颈问题、完善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推广了多项病虫草综合防治措施,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大豆产业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及粮油糖高产创建等一系列省、部级不断发明创造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进了海伦市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近年来在国家级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积极参加编写科普书籍及期刊。科普书籍包括中央农村教材《现代大豆产业技术》、《科技入户实用技术手册》、《玉米、大豆、水稻高产创建实用栽培技术》、《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资料》等书刊。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如“大棚综合利用高产栽培技术”在《蔬菜》2011年第12期发表;由于她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近年来被聘为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大豆学科带头人,省大豆高产创建首席专家组成员,第八届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专家。

  与农民心贴心

  在30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她始终坚持进村、入户到田间的推广方法,长期以来致力于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今年来共搞各种技术咨询,田间指导上万次,完成电视讲座200余场次,举办市、乡、村三级农业技术培训班,同时通过发放创新技术标准化方案、电话热线咨询、发放科技明白纸、技术简报、科技大篷车等多种形式来培训农户,直接或间接培训农民。她通过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的现场指导,使一些农民不易掌握或一时难以接受而又必须推广的新技术真正落实到户到人到地,并得到普及推广,就是这样,她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信任,成为农民口中当之无愧的农业专家。

 
作者: 马明超 苗得雨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徐秋丽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