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精彩点击 正文
让爱有个家
http://suihua.dbw.cn   2015-10-21 17:15:51

  9月26日一大早,绥棱县后头乡振东村54岁的屯长王义家房门被叩开。

  “大哥,孩子就交给你了。”村民王国说话间把先天性脑瘫的儿子送到里间炕上,然后,急急忙忙奔村头的玉米地,忙秋收去了。

  王义家有8亩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了,在城里工作的女儿女婿要把他接到城里享福,可是他不依:“村里还有不少人要我管呢。”

  王义是后头乡留守工作站的志愿者之一,除了日常屯长的工作职责,他还肩负着帮忙照顾留守人员的任务。

  后头乡离城市较近,进城打工的多,全乡留守儿童和安巢老人1200多人,这些人成了乡村党员干部的最大的心事,2013年,这个乡成立留守人员工作站,相应地在村里设立留守人员工作点,每个村有15至20人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多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委会亲属组成,以各种方式照顾着本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前头村团支书陈艳军动员年近6旬的毕永发和刘清兰夫妻俩充当志愿者,老两口身体硬朗,也愿意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每天早晨到村里日间照料室“上班”,晚上,需要照顾的对象被接回家,他们才回到自己的家。有事可忙,老两口每天都阳光灿烂的,笑口常开:“能帮助别人做点事,自己也很开心!”

  志愿者多是身体硬朗的“5060”人员,他们没事就像毕永发老两口一样,泡在村里的留守人员工作点,照顾那些需要照顾的人。前头村王国柱一到农忙时,就把79岁的老母亲送到村里,老人也愿意去村里,那儿有爱有欢笑,就像一个大家庭。

  有了留守人员工作站,后头乡村民无论是农忙时忙农活,还是农闲时外出务工,家里需要照顾的人不再“拖后腿”。而且,一些需要照顾的特殊人群,也有人管。

  十五井村初二学生刘晓(化名)父亲是服刑人员,刘晓跟爷爷一起生活,十五井村支部书记董敏成了刘晓的“编外妈妈”,逢年过节时,董敏就把刘晓接回家里“团圆”,换季增添衣物、开学购置学习用品,董敏就像妈妈一样,让刘晓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让爱来我家,让爱有个家。后头乡留守人员工作站把爱变成习惯,用无私的奉献,编织人间春雨,飘洒向那些最需要滋润的地方。

 
作者: 裴海涛 安雅心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