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走进青冈县昌盛乡旱改水实验基地,大马力水稻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阵阵稻香扑面而来,微风里带着收获的味道。
昌盛乡位于青冈县东南部,东临通肯河,全乡幅员面积1.8万亩。其中耕地12.7万亩,林地2.1万亩。境内有自然沟壑6条。小型水库4座,塘坝33处,水面2000多亩。全乡海拔在130米到210米,年降水量平均470毫米左右,西部略高,东部靠通肯河处略低,多沼泽、水泡。临近通肯河的土地连年遭受雨水的侵润和洪涝灾害,粮食产量很低,并且收成没有保障。面对早年旱田受灾、水田丰收的效益反差,这个乡因势利导,加快水田开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不断增加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
“前几年,像我们这的老百姓,临河的这些地,只能看老天爷‘脸色’吃饭,赶上旱年头,你种地多少也能得点儿,要是雨水稍稍大些儿,种啥都是扔,只能眼瞅着干赔,种子钱都收不回来。”身受其害的昌盛乡幸福村村民于德信说。如今的于德信成了幸福村水稻种植大户,今年旱改面积200多亩。
昌盛乡原有南北走向干渠老旱河1条,支渠14条,东西走向,全长15.3公里。因地制宜,这个乡充分利用这大好的条件,在通肯河建设2个泵站,引水到旱河,把旱河打通。加上现有的塘坝33处,小型水库4座,发展旱改水,2014年这个乡宏伟、幸福、南岗3个村旱改水面积达2500亩,亩产量达1200多斤,一亩水田抵两亩旱田的收入,效益非常可观,这让这里的稻农尝到了甜头。
“我乡把发展水田生产作为抗旱除涝、粮食增产的重要举措,加大力度重点推进旱改水项目,利用通肯河水源优势,新修并改造原有支渠20条,长度26400米。维修原有闸口,修建桥涵4座,泵站2个,新打400眼组合井,铺设输电线路45000米。”昌盛乡党委书记姜文宇介绍,“我们采取规划先行,分布实施,借助政策推进的办法搞好规划,宣传引导,先期投入,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水田开发、水利设施完善。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开发主体的落实为旱改水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计划3年内借助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水田4万亩,2014年达到水田面积8000亩并完善水田的整地配套设施,2015年又新增水田8000到1万亩。”
昌盛乡的致富“稻”路越走越宽,南岗村种田能手王士奇牵头组建了乡土醇清稻米专业合作社,在原有稻米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今年他还将建立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出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