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市经济合作局局长李德政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市在招商方式上做出了哪些调整?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市带来的机遇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6月19日记者采访了市经济合作局局长李德政。
“我们必须遵循市场导向、政策导向、问题导向,继续坚持全党抓发展、全民齐创业、全社会招商、全区域上项目的工作总基调不动摇,切实做到推进产业项目招商与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标准不降。”
年初以来,我市集中组织实施了大力度、高强度、全区域、宽领域的系列产业项目招商活动。截至5月末,全市共有到位资金项目390个,新增到位资金131.69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省际间有到位资金项目182个,到位资金84.6亿元,同比增长5.4%。绝对值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五位。
李德政说,为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招商引资策略和方式上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具体要实现六个转变:由资源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由政策招商向服务招商转变,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由大面积拉网招商向精准定位招商转变,由政府为主招商向与企业和中介组织招商并重转变,由单纯项目招商向区域整体形象营销招商转变。通过加快项目招商与建设步伐,实现产业总量扩张、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效益提高、产业能力增强。在工作重点上,要抢抓国家和省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全力打造外向型产业基地。按照全省“一核四带一环”的产业发展布局,沿哈大齐满、哈绥北黑两个产业聚集带,全力打造肇东、安达、北林、绥棱、海伦五个沿通道产业聚集园区,鼓励企业发展外向型业务,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还要抓住国家建设东北地区能源通道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最大限度地开发本地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投资潜力,最大限度地拉动经济增长。
就如何提高招商效率, 李德政说,要从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遵照市场导向、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科学发展战略和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全党动员、全社会发动,凝聚共识,唯此为大、唯此为重、唯此为先。适时开展了四轮“产业项目招商与准备之冬”、“升级招商之夏”等系列招商活动,多次召开签约项目新闻发布会、进行产业项目开工现场推进、定期集中听取各地各部门项目进展情况,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施加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取得效果也是前所未有。二是必须善于用创新性措施突破瓶颈性因素制约。项目投资选择受土地、环保、资源、区位等诸多方面因素限制,我市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分布、基础建设等市情实际,打破行政地域限制,创造性地提出大力发展异地经济、乡镇村经济、产业园区经济、城市型城市群经济、都市圈经济,较好地解决了土地供需矛盾常态化、地域优势差异化、招商主体基层化等问题。三是必须专兼结合,提高招商队伍能力素质。全民广泛联系项目信息、主管部门专业洽谈、领导集体决策是我们项目数量几何级增长、规模快速扩张的致胜法宝。四是必须建好载体,提高项目承载和集聚能力。从宏观上集中规划、建设产业项目园区,可以减少建设资金投入、集约利用土地、聚集产业发展、提高配套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我市的十一个开发园区,按照“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配套齐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园区项目承载功能。五是必须突出农区工业化的主导战略地位。坚持以农区工业化为统领,通过招商上项目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第一加工车间,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就业。目前,通过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玉米、大豆、生猪、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80万吨、60万吨、1000万头、18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37%、100%、103%、119%。全市目前44个城镇化试点乡镇已累计吸纳农民5.7万户27万人,其中实现当地就业3.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