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海伦:民间艺术为城市赋予文化气质
http://suihua.dbw.cn   2015-06-17 16:43:51

  一座城市具有什么样的气质,取决于她的历史深度的文化传承。作为文化大市,海伦厚重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为海伦赋予了韵致极佳的文化气质。走进海伦,就犹如走进了一座文化艺术殿堂。让人惊诧于她的琳琅满目。

  海伦民间艺术首推剪纸,其历史悠久,是享誉中外的地方文化品牌。1993年,海伦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海伦建制前后,剪纸艺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渐渐形成了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艺术风格。上世纪80年代后,海伦剪纸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吸纳了美术工笔画、版画、敦煌壁画及蓝印花布等艺术处理效果,着力表现古朴、稚拙、浑厚、精细的艺术风格,使海伦剪纸迈上艺术创作的高峰。在海伦文化馆剪纸艺术中心,收纳展出2000余件作品,《民族风情》、《京剧脸谱》、《冰雪风光》、《花鸟山水》、《名胜古迹》等在剪纸艺术家的刻刀下生动展现,栩栩如生。以剪纸艺术家傅作仁为代表,海伦市涌现出一大批剪纸爱好者,大量的剪纸精品远销国内外,并被多个国家收藏。

  地方文艺经典、黑土艺术奇葩——海伦二人转是北派的代表,以唱功见长。在海伦市,有一个享誉全国的二人转演出团队——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多年来,剧院努力推进二人转艺术的保护和推广。自1997年至今,剧院共录制二人转光盘200余套,含二人转节目189个,并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多个剧目在央视《曲苑杂坛》等电视栏目亮相。2006年,海伦二人转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海伦市人民剧院青年演员赵晓波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更好地传承老艺人的艺术精华,避免传统剧目的失散,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搜集整理了大量传统二人转剧本,编写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创作了《歪病邪治》、《一包喜糖》、《金秋泪》等一大批反腐倡廉新剧本。由于这些剧目内容符合时代特色,表演体现传统精髓,受到观众好评。近年来,海伦二人转艺术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像魏三、赵七等广受欢迎的转星以及像海南乡李荣文化大院那样的民间艺术团体,吸引了八方游客慕名而来,一品传统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

  葫芦雕刻在海伦琳琅满目的特色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海伦葫芦王”宋广名不虚传,他的120枚毛主席头像葫芦雕刻精美艺术品,被哈尔滨一位收藏家以13万元高价买走,在当地文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小葫芦,大乾坤。宋广以葫芦为载体,不断演绎着他的多彩雕刻梦,每年创作的葫芦雕刻艺术品达400余枚。他的葫芦雕刻,成为海伦文化艺术一个新亮点。

  而赵静瓷雕艺术更是与众不同。几毫米厚的瓷盘、瓷砖等瓷器是她的“画纸”,锋利的刻刀、特制的小锤是她的“画笔”。左右手相互配合,经过轻重程度不同的千锤万凿,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便呈现在了瓷器上。在瓷器上“刺绣”,在海伦、在绥化,赵静都是独一无二的舞者。除瓷雕外,赵静还擅长蛋雕技艺。她的蛋雕作品全是世界名人肖像,主要作品包括《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百枚肖像》、《伟人邓小平肖像》等。2003年12月17日,赵静携带《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百枚肖像》,走进了毛主席儿媳邵华将军家,受到了热情接待。其作品因为构思奇特、逼真传神而深受毛主席家人的喜爱,并被永久纪念收藏。海伦是革命老区,也是《红灯记》故事的发源地。为弘扬海伦红色革命历史,海伦市建起了《红灯记》文化广场,积极将其打造成为海伦市文化产业项目的聚集地、黑土文化的传承地、文化产品的研发地。先后吸引了文学、书法、剪纸、篆刻、油画、国画、根雕、葫芦雕、刺绣和民间工艺等14个艺术门类、42家文化工艺品业户入驻,从业人员200余人。

 
作者: 纪文秀 李海军    来源: 东北网--绥化晚报     编辑: 刘聪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