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经济 正文
王志华 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
http://suihua.dbw.cn   2015-05-11 15:46:23

  当东方天际微微露出曙光,她正奔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当霭霭晨雾尚未散去,她已工作在科技园区或田垄上。

  她,就是海伦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王志华。31年来,她和农民共商致富之计,向农田播撒科技营养;用布满茧花的双手,弹奏科技致富的乐章;同农民一道,挥汗如雨,把万顷良田培育得枝繁叶茂。

  辛勤耕耘促增产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而对于王志华,早出晚归、肩扛农具、身背资料,奔波在田间地头,已是家常便饭;为使试验研究精益求精,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早就习以为常;为了让农民更快更好地接受新技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再是新鲜事。

  由于试验小区缺少机械设备,王志华就亲自扶中耕犁、开沟器、覆土板;春天试验地墒情不够,她就和同事到百米外的农户家中挑水;试验地品种组合多,需要定期观察、对比、记录,她在刚做过乳腺肿瘤切除手术一周、伤口仍红肿时就又回到了她放心不下的试验田。

  尤其是今年,由于长期工作在田间,经常受凉,致使她尿潜血再度三个加号。可为了不影响春播,她不顾同事、朋友和家人的一再劝阻,依然坚持下乡工作。这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来讲,其中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

  31年来,园区整地、春季播种,海伦市各大园区都曾留下她忙碌的身影。特别是乐业院市共建科技示范园区,播种时间长达半个月,为保证播种质量,她早晨5点下乡,晚上7点多才疲惫地回到家里。于是,大豆核心试验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马铃薯优质规范化试验示范区……一个个园区成了她生活区域、办公场所。在这里,作物单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技术方法得到革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得以推广运用,粮食单产大幅提升。

  植根科苑结硕果

  为了普及农技知识, 31个寒来暑往,王志华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但她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仅仅5年间,她就完成了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百余项、面积3000多万亩次、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0余种。

  其间,建立了全市大田作物生产栽培技术新体系,提升了种植业标准化栽培技术水平,解决了大豆、玉米生产瓶颈问题,完善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推广了多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

  与此同时,先后参加了“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大豆产业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粮油糖高产创建等一系列省、部级项目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5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省、市级试验、示范项目200余项,并不断发明创造和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推进了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农技推广中心先后荣获农业部推广贡献奖、丰收一等奖,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省丰收计划一等奖等诸多奖项;王志华撰写的《现代大豆产业技术》、《科技入户实用技术手册》、《基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资料》等多篇论文曾先后在国家及省级刊物上发表;她个人被聘为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大豆学科带头人、省大豆高产创建首席专家组成人员、第八届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专家,去年还荣获省政府特殊津贴。

  立足推广助民富

  31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王志华始终致力于农业技术培训,坚持走村、入户、到田间,通过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地现场指导,把科技的火种播撒到千家万户,使不易掌握或难以接受的新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

  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技术咨询、田间指导上万次,电视讲座200余场次,同时通过发放创新技术标准化方案、电话热线咨询、科技大篷车等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培训,使科技知识得到普及推广,赢得了人们的普遍信任,成为农民口中当之无愧的农业专家。

  由于王志华常年坚持在田间生产一线,风吹日晒,脸颊黑红,朋友们曾半开玩笑地称她为“卖炭翁”,但正因为她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的坚守,才确保粮食优质高产、农民增收致富。她那辛勤的汗水化作了晶莹的露珠,滋润着万顷粮田,她把科技成果写进了海伦460万亩肥沃的土壤,孕育了颗颗植株茁壮成长。

 
作者: 马明超 张军花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