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绥化“最美职工”暨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春光
杜春光,参加公安工作近20年,担任绥化市公安局户政支队支队长职务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他时刻以公安工作为己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努力强化服务意识,时刻把群众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在户政管理服务中的细微之处,展现了为民服务的真情,实现了户政业务年年登台阶和社会各界群众交口称赞的双赢效果。
他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3年被评为“全市青年科技岗位能手”,近日被评为“绥化市第六届劳动模范”。
高质高效完成二代证换发
走上户政支队领导岗位后,他遇到的第一场硬仗就是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换发工作。
面对绥化市人口众多、人口外流量大、办证时间紧、工作压力大等一系列实际困难,他积极找办法、主动想措施,组织全市户政部门和派出所,加大工作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办证工作的目的、意义有了充分认识,做到自觉支持这项工作,主动到公安机关办理二代证。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组织户政部门和派出所实行了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方便群众到公安机关采集信息,办理二代证。
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二代证任务指标,他带领支队的几名同志,先后两次赴我市人口流入较多的大连和天津两地,上门为我市在那里务工和经商的人员办理二代证,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了务工、经商人员的好评。
通过他和支队同事的艰苦努力,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换发二代证工作任务,受到了省厅的表扬,得到了局党委的赞誉,他也两度成为全省换发二代证工作先进个人。
宽严相济做好户籍管理
户籍管理涉及千家万户,他始终坚持宽严相济的工作原则,既严格管理,又方便群众,使户籍管理工作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他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先后推出了基层审核把关问责制、户口办理面见本人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从根本上堵塞了户口管理上的工作漏洞,使全市户籍管理工作步入了良性管理的轨道。
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他还对户籍实行人性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及公安机关的温暖,6年来,共为6万多无户口人员解决了落户问题,得到了群众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赞扬。
真抓实干实现基础工作连年上台阶
在工作中,他深深地了解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市级公安机关户政、派出所的业务指导部门的领导,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基层基础工作上,深入研究,加强调研,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建设集市流动警务室。按照上级公安机关关于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要求,针对农村集市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极易发生盗窃、纠纷等事件及火灾、交通安全事故等实际,经过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他提出了在农村集市设立流动警务室的构想。2014年2月17日,经批准,绥棱县克音河派出所成为试点建设集市流动警务室,当年4月15日,全市建立农村集市流动警务室工作全面启动,现建立农村集市警务室173处,为群众办理户口证照,提供法律咨询,化解矛盾纠纷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深入落实8.39信息系统升级工作。为进一步推进“8.39”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派出所民警操作系统的能力和公安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规范信息录入质量,实现基础信息实战化的要求,他组织举办了新版8.39系统对接培训会议,全市户政系统民警、派出所社区民警参加了培训。完成了8.39信息系统升级后信息对接工作,为现实服务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推行一村一警的“村警”工作模式。他创造性地开展“村警”工作模式,把农村的村治保主任招录为协警,有条件的地方还把自然屯屯长或治安积极分子招录为辅警,利用他们对当地情况熟悉的优势,在属地派出所的领导和指挥下,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治安防控工作、人口管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并以此为骨干,成立治安联防队,按乡镇建立大队、村建立中队的模式,组建群防群治组织,织就巡控网络。共建治安联防大队173个,联防中队1421个,组建群防群治组织4546个。在农村治安防范上有效发挥了派出所前沿阵地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