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帮工换听书
http://suihua.dbw.cn   2015-05-06 15:44:25

  1969年,我们家乡“文革”的浓重色彩开始淡化。这一年刚入冬就来了一场大雪。我家编席子副业也随之开工。我当时上小学五年级,跟着父亲苗风林一起编席子、茓子。一天晚上,在我家后院住的村里赤脚医生赵友来我家,原以为是给父亲看病,父亲有病常年吃药,病重赵友就来打针。但从他与父亲的交谈中得知,是谈几个小青年帮我家干活换取父亲讲书的事。

  父亲没有上过学,在1953年的新中国扫盲运动中学习识字。当时规定农民识字1000个以上为扫盲,干部和工人识字2000个以上为扫盲,父亲在扫盲班结束时识字超过2000字以上,获得优秀证书,并且由此被推选为裕民村村长。他时常带着一本可查繁体字的四角号码字典,《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家里的几本书情节烂熟于胸。

  第二天,赵友就领着六个20岁左右年轻人来我家干活听书。年龄大一点的是金玉学、金玉喜哥俩。七人先通过抓阄确定第一天干活的两个人,然后轮换。几个年轻人也都知晓父亲比较拿手的是《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薛里征东》和《林海雪原》。赵友提议先讲《封神演义》,大家都赞同。果然,开头几讲中,姜太公、周文王、哪吒、托塔李天王、苏妲己、申公豹这些人物被父亲讲得活灵活现,深深吸引了听书青年人,看得出他们享受听书的快乐时光。

  每天晚上七点讲书与编席子同时进行,十点前结束。编席子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但劳动量大且耗费时日。从高粱秆扒皮到编成炕席或茓子须完成六道工序。为了让两个边干活边听书的人保持注意力,我的任务是把高粱秆按粗细分成三种规格,他们俩使用搜子将最细的破成两瓣,最粗的破成四瓣,中间的破成三瓣。

  在我家的小屋里,北炕编席子,点一盏大罩煤油灯,南炕听书,点一个小罩煤油灯。开始编席子、讲书都很有效率。几天后,来听书的人多起来,格局有点乱,就把门打开,后来的人在外屋听。他们中有人参与帮工,有人拿来蜡烛,顶替原来的煤油灯。

  讲书,不同于说书,没有过多的演绎成分。它突出特点是忠实于原著,以书中的人物、故事为主线。父亲用一个牛皮纸封皮的本子写下当晚要讲的内容提纲。讲《三国演义》时,像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赵子龙单骑救主故事情节有连贯性的章节,基本按照原著故事情节顺序讲解。而讲桃园三结义这一节时把不同章节中结义故事,张翼德怒鞭督邮,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串在一起讲。这样讲的好处是凸显故事的完整性,对听书的人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时,听者也提出问题。一天,开讲前金玉学向父亲提出一个问题,上一讲你讲葫芦谷火烧司马懿,可我家老爷子说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哪一个正确。金家老爷子读过私塾,当时人们印象,年龄大的读过私塾,年纪轻的读过老高三才算文化水平高。父亲这时把已经发黄的《三国演义》原著拿出来,重新梳理故事情节,然后说,上方谷像裕民乡一样是大名称,葫芦谷像双庙子屯一样归上方谷所辖,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对于这种解释大家表示一种认可的态度。

  进了腊月,各个家庭开始忙年。《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基本讲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帮工听书停下来。这一年,我们家席子、茓子比上年多编十几领,因此家里的年货办得很丰盛。

  更有意义的是,听书的青年开始不满足于听,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寻书阅读,然后交换看书。我拿我家的《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与村里、班里七八个青年人交换,看到了《西游记》、《聊斋志异》、《苦菜花》、《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十几本书和多册钟爱的连环画。

  由听书到读书,我们这伙年轻人从书香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作者: 苗旺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