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普通,过着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但她却不平凡,诠释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名词:母爱,用自己的双手为病瘫儿子撑起了一片天。她就是海伦市海兴镇自治村原妇女主任段海艳。
1994年初,海兴镇自治村村民姜思超,经人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5岁的女孩段海艳,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婚后尽管生活拮据,但丈夫的勤劳老实让段海艳觉得日子有了依靠,第二年的夏天,随着一个男婴呱呱落地,这个农家小院顿时热闹起来,夫妻俩给男孩起名叫姜星宇,希望他能志向远大,有所作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为了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干活,农闲时也不休息,靠给别人干零活挣钱贴补家用。日子如溪水般平静地向前流淌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96年,姜星宇11个多月大的时候,段海艳发现儿子和别人的孩子不太一样,浑身肌肉无力,并时常有昏厥现象,就到海伦市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及间歇性癫痫病。她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就这样的不幸,夫妻俩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不知所措,段海艳抱着儿子在医院走廊里失声痛哭,医生说没有太好的治愈方法,全家顿时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一时间,段海艳没了主张,天天以泪洗面,整日为儿子的病发愁,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冷静之后她发誓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一定治好孩子的病。从此她就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路。
1998年,她和丈夫带着孩子来到沈阳医科大学做进一步检查,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无法治愈。接着他们又带着孩子往返于大连、营口、长春等地的大医院为孩子寻求治疗的良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段海艳两年时间跑遍了半个中国。求医路上段海艳的行李包里经常装着两样食品,一是晾干了的馒头,一是牛奶和鸡蛋,前者留给自己饿的时候吃,后者留给儿子吃。在为儿子求医的路上段海艳饿了啃馒头,困了趴在儿子床前眯一会儿,儿子走累了,她就让儿子爬到肩膀上来,而她的腿早已像灌铅了一样,但她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尽其所能,用爱去呵护孱弱的生命,尽其努力给儿子看病,尽一切可能让他像健康小孩那样正常成长。
现实是残酷的,几年下来病症不但没有起色,债台更是高筑。不得已,他们决定暂时停止治疗,丈夫姜思超外出打工,段海艳自己在家一边照顾孩子饮食起居一边种地,劳动强度很大,完全是男人干的活计,但她从不言苦,从不言累,几年如一日。
她决定再次去北京。2008年6月,终于在北京三〇四医院为儿子做了一次手术,已经负债累累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好在乡政府民政知道了这件事情,给她申请了大病救助,缓解了段海艳身上的压力。
残疾是无奈的,是痛苦的,但世界依然是美好的,为了让儿子感受到常人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段海艳每天必须坚持做两件事,一是坚持喂好儿子的三顿饭,二是坚持进行康复训练。这两件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喂饭是很辛苦,但只要耐心,对于段海艳来说并不算难事。最让段海艳承受不了的是给儿子做康复操。正常人是大脑神经指挥肢体运动,脑瘫儿则必须通过肢体的运动刺激大脑神经来达到恢复。康复操对于患儿来讲,非常痛苦。肢体、韧带、肌肉僵硬地缩成一团,每一个强力掰开、拉伸的动作,都让孩子痛彻心扉。那无助的哭喊声,响彻整条街。每给孩子做一次康复训练,对于段海艳来说,都是一次恐怖的地狱之旅。很多次,她都觉得自己已经到达了忍耐的极限,连左邻右舍也都劝她不要再坚持了。再生一个孩子吧!但她为了那份执著,怎能放弃!虽然这是一个无解的方程,但她决意一直走下去……母亲是伟大的,瘫痪儿的母亲更是伟大,段海艳用自己全部精力和心血,为儿子撑起了一片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