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正文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http://suihua.dbw.cn   2015-01-09 17:08:56

——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综述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餐桌上的民生”、“舌尖上的安全”。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食安委的领导下,全市食品安全工作通过强化监管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建设,食品安全整体形势进一步稳定趋好,涉及食品安全的民生问题不断改善。

  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46244家,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254件,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76个,移交司法机关案件1起,下发整改通知书6073件,处罚金额共计4317104元。

  重拳整治 “保护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大于天,没有安全的食品,人的健康就没有保证,幸福就大打折扣。”这句话道出了群众对健康和幸福的向往。

  去年3月份以来,针对群众广泛关注的食品热点问题,市食安办组织开展“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确保群众一日三餐食品安全。

  结合我市实际,以农村、城乡接合部、学校周边等为重点区域,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投诉举报的焦点、监管实践的难点及生产经营的安全隐患等问题。农委、畜牧、质监、工商、食药监、商务、卫生、城市执法、公安等部门积极行动,重拳出击,“保护舌尖上的安全”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行动中,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开展了儿童食品、乳制品、肉及肉制品、保健食品、学校及托老机构食堂、鱼肝油类产品、“魔爽烟”、熟制花生、酸菜等腌制食品、食品标签标志、酒类市场、饮用桶装水等12项专项整治活动,共出动监管人员26949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3834户,小作坊964户,立案查处案件1068件,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14个,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20.6万元,收缴罚没款187.9万元,吊销许可证20个。

  北林食安办牵头,从公安、工商、质监、食药监、畜牧、行政执法等部门各抽调人员组成食品安全联合稽查队,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先后查处经销无中文标志、无进货手续、无检验手续、过期食品等有影响的案件8起,罚款3万多元。海伦市北极星市场及其周边是城乡粮油、蔬菜、肉食批发集散地。海伦市食安办联合工商、畜牧、商务等部门,清理北极星市场周边粮油店6家,取缔小磨香油加工摊点2处,肉肠加工点3处,明示出售检验检疫合格母猪肉区一处,集中服务办理食品业户健康证86个,统一摊点软围档,落实市场内食品环境卫生自查制度,使北极星市场食品安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市质监部门组成四个检查组,对乳制品、肉制品、冷冻饮品、饮料等高风险食品生产单位开展“点对点”专项督查活动。对各县(市)区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的落实、食品企业和食品小作坊监管档案管理、食品标签备案、专项整治、检验机构的委托检验开展及食品企业和食品小作坊落实主体责任的情况进行了督查和抽查,共检查获证企业182家,食品小作坊36户,发现问题20余项,全部责令企业进行整改,并依法进行处理,有力推动了各地专项执法工作。

  市食药监局组成督察组,对全市10个县(市)区城乡中小学校食堂按照不低于30%的抽查比例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整改各类问题568项,督察组又对各地学校食堂整改情况进行了重点回访。如今,全市学校食堂总数也由原来的196家增加到212家,学校食堂就餐环境明显改善,抵御食品安全事故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早、晚市场食品安全一直备受社会和百姓关注,市区早晚市场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单靠一个部门管理难以达效。市食安办组织市、区工商、食药监、质监、城市执法、畜牧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北林区4个早市和3个晚市餐饮摊点、大排档、现场制售食品等食品经营单位开展联合检查,对食品质量、环境卫生、防蝇防尘及消毒设施等方面达不到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食品经营业户,责令停止经营,由城市执法部门责令退出市场经营。共责令限期整改6户,查处违法案件11起,罚款1.9万元,城管部门协助有关部门取消1户违法经营业户的经营资格。

  专项整治 规范农村食品安全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消费观念也逐步由“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转变。近年来,由于市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食品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但农村的食品安全仍不乐观,食品安全隐患较多,令人堪忧。

  去年9月以来,为进一步加大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力度,着力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解决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市食安办组织全市农业、畜牧、质监、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协同作战,打好“组合拳”推进专项整治深入进行,全市农村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行动中,各部门以解决好过期食品、食品来源渠道不明、肉制品原料把关不严、白酒塑化剂超标、瓶(桶)装水菌落总数超标等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小、散、乱、低”为突破口,全面排查和消除当前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风险隐患,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夯实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基础,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农业部门配合农业部和省农委开展了8次水产品例行监测,抽检了46家经营业户、80个样品,合格率达96%以上。全市共检查了32个生产基地、42家绿色食品企业、64家无公害农产品企业,抽检产品123个产品。同时,对“三品”标志使用不规范问题进行了检查,对一标多用、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已在检查过程中责令其进行整改。

  ——畜牧部门开展生猪检疫455.37万头,对不合格生猪和猪肉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宰前检疫畜禽的持证率和耳标佩戴率为100%;查处违法案件71起,立案率和结案率100%。对全市442个奶站进行了彻底的检查和清理,对符合条件的奶站重新核发收购许可证,对不合符条件的予以取缔。共立案查处无证收奶行为8起,销毁问题奶14.2吨。

  ——质监部门加强对农村销售量大、销售范围广的熟食店、蛋糕房、豆腐坊等食品小作坊进行检查。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963户(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56份,取缔小作坊黑加工点14个,罚款6000元。

  ——工商部门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批发企业监管,在食品批发环节建立食品送货车备案管理制度,有效防控非法渠道食品进入市场经销。共检查农村食品流通经营单位8914家(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364份,取缔摊点16个,查处违法案件100件,收缴罚没款18万元。

  ——食药监部门执法人员深入乡镇,开展拉网式的监督检查。共检查农村餐饮服务单位2922户次,下达现场监督笔录、监督意见书等执法文书949份,取缔无证经营33户,停业整改4户,立案278起,罚款42.16万元。

  ——安达市食安办组织食安委各成员单位组成专项检查组,对14个乡(镇)农村食品市场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餐饮环节进行了拉网式监督检查。依法取缔卫生环境不符合要求小作坊2家,查处经营过期食品的28户、经营肉类无检验检疫票据的7户,无健康证的14户,对餐饮单位无餐具消毒设施、无留样冰箱及饮食留样、厨房构造不合理、灶具不符合卫生要求等问题,现场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有效规范了食品经营行为。

  建长效机制 让不安全食品无处藏身

  食品安全工作纷繁复杂,监管领域点多、线长,食品安全隐患一刻不消除,危害随时会发生。我市创新工作思路,构建了食品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保证百姓吃上放心、健康的食品。

  按照市政府部署,市食安办组织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对专项执法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分三次采取“四不两直”的形式深入基层单位督导检查,督导结束后,对排查出来的120余个隐患问题和监管工作存在问题的监管部门在全市进行通报,要求各地、各部门限期整改,并组成督导组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二次跟踪问效,有力推进工作落实。

  结合实际,我市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建设措施,在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落实市场准入、准出制度,明确部门责任,促进了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以安全第一的意识提前介入,服务产业项目建设。在食品企业启动之前,帮助企业严把食品质量关,防止食品企业“带病”运行,消除隐患。

  肇东市食安办多次组织市质监、工商、畜牧、商务等部门积极深入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服务招商引资食品生产企业,为企业设计生产布局、合理利用资源出谋划策,为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提供全程服务。2014年共帮助4家落户肇东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园区企业办理新申请和换发食品生产许可证。

  为了把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等领域,全市共设立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180人,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1606人,2014年得到省食安办关怀支持,全面进行了一次省级培训。各级食安办强化业务指导,有效提升了协查协管能力,切实发挥了乡村协管员在农村婚庆等集体聚餐监督、日常巡查监督、入村入户宣传作用,使之成为日常监管的千双眼睛,各部门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频次低、不到位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作者: 王晓光 邓军 赵洪秋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