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朱清文
(2014年12月30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工作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工作,部署2015年任务,适应新常态,创造新优势,再登新台阶,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一、关于2014年工作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和“实施五大规划、抓好十大重点产业、做好十项重点民生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实施市委发展“五型经济”、建设“五个一流”、深化“八项重点改革”、推进“十项升级创新”的战略措施,积极推进深化改革升级发展改善民生,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平稳健康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
2014年,全国全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我市经济也同样受到了很大影响,经济增速明显下降,但是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仍位居全省前列。截止11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1.9%,增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23.2亿度,增长14.6%,增幅全省第一;地区生产总值796.7亿元,增长6.8%,增幅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亿元,增长13.1%,增幅全省第二;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增长15.5%,增幅全省第四;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4%,增幅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增长1.9%,增幅全省第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1亿元,下降1.5%,增幅全省第九;各项存款余额933.2亿元,增长12.3%,增幅全省第二;个人储蓄存款余额714.2亿元,增长10.1%,增幅全省第三;各项贷款余额590.3亿元,增长25.5%,增幅全省第三。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1300亿元,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1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43亿元,下降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6亿元,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与去年持平。
(二)重点工作的升级发展取得新成效
1、项目产业和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取得新成效。以扩量提质增效为重点,启动了新一轮三年项目产业建设升级年活动。一是项目总量有了新增加。全年新开工产业项目25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上年结转续建的421个项目复工337个,复工率8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6亿元;新续建项目建成投产148个,新开工异地经济项目109个、乡镇村项目163个。二是优势主导产业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建扩建了一大批主导产业项目,石化、玉米加工、医药、乳品、循环经济、轻纺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质增效。三是企业技改扩产增效成为新亮点。近年来新建了2000多个新企业新项目,有近千个新建企业项目投产,一大批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扩产增量技改增效,现有企业裂变发展,通过技改、扩产、联合做强做大成为新捷径新亮点和更高境界。四是停工停产企业重组置换成为新重点。把盘活停工停建企业作为重点,通过引进新项目置换、联合重组等措施,全市有50个停工停产企业和项目被盘活。五是出口创汇成为新增长点。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全市新增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22家,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0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5.5%,高于全省17.5个百分点。六是园区建设有了新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安达、望奎、青冈经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肇东卓达新材料产业园、安达安瑞佳化工产业园等园中园区中区初具规模。项目产业建设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拉动。去年底纳入规上统计的166户企业,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35个月全省第一。
2、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十个县(市)区均进入全国产粮大县行列。二是土地规模经营迈上新层次。土地流转面积17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1.2%,规模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4%。三是农业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建农机合作社50个,总数达到269个;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6亿元,新增水田灌溉面积9.15万亩;水稻智能催芽车间达到70处,覆盖全市水田面积90%。四是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和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平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试点有效推行,农业金融保险改革步伐加快,发放涉农贷款11.9亿元,落实农业保险面积923.7万亩。
3、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新型城镇化规划框架已经形成。规划形成了以肇东乐安新城和安达北部湾新城两个都市圈新城、市本级和9个县城、44个重点城镇、122个中心村为重点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的新型城镇化框架。二是初步形成了大农业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模式。以市场开发为主体、宅基地开发置换为主要形式、乡村集体组织为主要途径的六种开发实践模式进一步深入推进、不断完善,趟出了大农业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行路子,使农民受益、农民愿意、实践可行、符合规律成为绥化新型城镇化的鲜明特点。三是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扎实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升级年活动,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市本级和9个县(市)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56亿元,完成“三供三治”项目投资15.3亿元。加快中心镇建设,安达卧里屯、青冈祯祥、兰西榆林、绥棱上集、望奎火箭、北林西长发、市本级宝山等44个重点集镇完成投资26.4亿元,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有26个小城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数量居全省第一。四是新型城镇化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全市共撤并自然屯33个,腾出宅基地3845亩,共有1.4万户4.9万人进城进镇就业生活。全市共建设城镇社区服务中心8个、综合文化活动广场22个、商场5座、供热供水供气站21处、垃圾处理站2处,极大提升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4、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加放缓的不利条件下,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和推进民生事业建设。以50项重点民生实事为重点,全市民生工程投入103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6%。进一步改善职工工资福利,市本级及北林、肇东、安达、绥棱、望奎的地方津补贴达到省上限。对上争取各类扶贫资金1.1亿元,完成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城乡道路建设继续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镇就业再就业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全省率先完成大病保险试点,公益慈善工作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省“救急难”试点工作在北林区率先启动,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统筹推进、均衡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物价监管、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扎实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