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访红军长征的一处宿营地,5月9日,我们来到了位于通道县城东南部深山中的侗乡古寨———芋头。
芋头是一座典型的侗乡山寨,四面环山,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的盘山小路与外界相连。在村中央,跳跃着一条清亮亮的小河。芋头,像一座世外桃源。
芋头古寨始建于明代的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中104户侗族乡亲全部居住在极具侗乡民族特色的木屋内。芋头寨古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鼓楼、门楼、芦笙场、古井、凉亭、萨岁坛、古墓葬群、侗族楼屋及青石板驿道等一应俱全。风雨桥、鼓楼和吊脚楼是侗乡最著名的建筑样式。侗乡的风雨桥在当地又称花桥、福桥或风水桥。风雨桥不仅是座桥,它上有翘檐的顶,两侧则用木板封闭,桥内两侧设有条凳,既能方便人们过河,又能遮风挡雨,供人们休息娱乐,于是郭沫若先生将其命名为风雨桥。
芋头古寨共有4座古楼。鼓楼用数根巨大的木柱支撑着一层一层翘起的飞檐,十分壮观。鼓楼是当地群众聚会、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一般一寨有一鼓楼,如果寨子大且有几个大姓,就会出现一个大姓建一个古楼的现象。
芋头有78座吊脚楼,吊脚楼一侧依山,一侧悬空,仅靠几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故名。通道县委宣传部的张建国副部长陪同我们登上了村西一座依山而筑的吊脚楼。这座吊脚楼是一座较小的吊脚鼓楼,当年红军一部就从我们脚下的山间小路翻山越岭西出贵州。
在村中央,我们试着踏入了一户侗民的木屋,发现这户人家室内简朴洁净,但就是没有人。张建国告诉我们说,侗乡至今仍然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风。侗家人外出从来也不锁门;在路上或在村中其他地方遗失了什么东西,侗家人一般也不急着去找,因为无论多么贵重的东西,也不论过了多长的时间,都能在可能丢失东西的地方找到。
尽管交通不便,但四面的高山并不能阻挡侗乡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芋头,我们很少能看到年轻男女,一问才知,村中大多数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这些年轻人在每年回乡时,都会把外面的精彩带回深山中的古寨。
据张建国介绍,芋头古寨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国务院下拨的1700万元的保护维修经费已划到县里的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