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繁荣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格局,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多渠道扩大就业
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输出。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推行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就业形式;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职能,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落实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本领。建立和规范各种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加快形成公益性与产业化相结合、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为劳动困难群体提供援助。“十一五”时期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的联动机制,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基本养老费收缴率,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和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形成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切实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同步推进的机制。全面开展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在确保城市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强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快发展老年福利事业,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以建设寒地黑土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市级“三馆”(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农村乡镇文化站设施,健全市、县、乡三级文化活动网络。立足寒地黑土文化资源的研究、发掘、保护和利用,重点扶持海伦剪纸、肇东国画、兰西挂钱、庆安版画、绥棱农民画、明水篆刻、北林摄影、望奎皮影戏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精品创作,做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绥化日报、晚报等新闻出版业,做大做强报业集团产业。扶持和引导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综合推进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新闻传媒等文化门类发展。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促进各类文化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完成光纤化升级改造,加快电讯、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扩大城乡有线电视覆盖面。推进数字化电视应用进程,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播出水平。
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城乡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对健康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和农村卫生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重视农村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增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好人禽流感、非典、艾滋病、结核病、伤寒、出血热、乙肝、碘缺乏病、氟(砷)中毒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有计划地对县(市)区综合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到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74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继续下降。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全和完善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城镇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管理。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趋势,实施好“关爱女孩行动”工程。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加强竞技体育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兴办体育事业,加快体育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体育活动人口达到220万人。
五、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发式扶贫和整村推进扶贫方针,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集中力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基本农田建设和促进粮食增产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实行社会救济,并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培育特色支柱产业。贫困地区要改善投资环境,强化配套服务,吸引龙头企业到当地参与扶贫开发。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做好国家以工代赈、专项扶贫资金的争取工作,加强兰西国家级贫困县,青冈、明水和望奎省级贫困县以及非贫困县贫困村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安全、村屯道路等建设,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缩小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争取与全市同步跨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10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万人。
六、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事业
高度重视民族社会事业,保证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地区中小学建设步伐,推进发展民族高中教育,加强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提高民族教育整体水平。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工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完成民族乡镇卫生机构危房改造任务,解决民族乡镇医院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问题,有效控制各种传染病的传播。
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安全、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等预警防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督,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消防设施建设,防范和处理重大火灾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建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加快建设市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搞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坚持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人防建设。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健全气象监测网络,提高预警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适应农业防灾、森林防火和公共服务需要。建立干旱、洪涝等灾害预防、灾情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应用研究。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搞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团结、务实、拼搏、图强”的新绥化精神,努力保持全市人民昂扬向上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抓好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践行“八荣八耻”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宣传和表彰体现时代精神、为绥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抵制各种邪教。深入实施《绥化市妇女发展规划》和《绥化市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以文明社区(小区)和实施文明城市“六个一”工程为重点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农村“五户建设”和“三个十”创评为重点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文明“窗口”为重点的文明行业(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扩大国民有序的组织参与,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引导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依法监督、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民主建设。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切实保障农民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行依法治市,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实现我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加强和改进司法基层政权组织和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和审判法庭项目。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全市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各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关心和支持部队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九、创造优良经济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增强“人人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的意识,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变成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性地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法规。立足市情,研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在规费征收、土地转让、重金奖励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吸引投资者。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纪律约束、行风评议、开通“政务直通车”等形式,着力解决审批事项过多、掣肘和梗阻等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严格规范各种检查、处罚行为,实行行政检查总量控制,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治安环境和舆论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对外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