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绥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http://suihua.dbw.cn   2006-04-07 14:24:42

            第九章 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推进区域合作,促进经济技术交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大力招商引资

  坚持实施联大靠强战略,依托资源、产品、产业和市场优势,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把资本投向农产品加工、医药、纺织、机械配套加工、新型建材行业和基础产业,特别支持投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搞好生产经营,增强示范效应,吸引外商主动、自觉增加投资,形成“引进一个、建设一个、带来一批”的连带效应。推动本地骨干企业与省内外优强企业搞好联营联合,做大做强;支持经营困难企业依托存量优势,主动攀高结贵,借助外力盘活闲置资产;发挥中小企业专长,为国内外大公司搞好配套服务,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树立科学招商的新理念,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综合考虑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业效益和生态影响等因素,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走产权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的新路子,降低招商成本,提高引资实效。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加大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二、推进区域合作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借助哈绥、哈大、哈黑公路交通便利优势,主动搞好与哈尔滨和大庆的对接合作,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以绥化城区和肇东为前沿,带动中部县(市),在国有和民营存量资产重组、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都市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劳动力输出基地建设、绥化新城区开发等方面,与哈尔滨搞好合作推进,重点抓好制药、零部件配套、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客货运输、劳务经济合作项目开发共建。安达要围绕石化产业和服务业,积极参与大庆产业分工,实现经济发展的互补与融通。主动承接下游石化产品的配套加工,发展粗加工业、包装业和储运业。把餐饮、娱乐、家政、维修等产业不断向大庆市区延伸,依靠大庆拓展第三产业发展领域和空间。积极吸引大庆民间投资进入安达城市建设领域,实现大庆与安达一体开发和联动发展。加强与大庆石油勘探开发部门的联系,争取早日开采境内油气田。继续与省农科院搞好市院共建合作,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增强对外辐射力。加强良种繁育和良法研发,建设面向全省的二、三积温带良种扩繁基地。壮大黑龙江省龙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办好专家大院,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提供良种供应和科技指导。加强与省农垦总局和绥化分局及农场的全方位、深层次互助共建合作,共同搞好农机跨区作业、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哈伊生态旅游带建设和“寒地黑土”品牌市场营销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

  三、扩大对外贸易

  大力发展粮油食品、畜禽肉乳、蔬菜瓜果、山地特产、草柳工艺、饲草饲料、农业机械、亚麻制品、化工医药等出口产业,搞好玉米酒精、玉米淀粉、亚麻纱、木制品、民间工艺品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等重点出口产品的包装和推介,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中粮肇东公司、青冈龙凤、兰西三和、北林友嘉和庆安众森等出口企业,要建立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等地的营销网络,进一步开拓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以对俄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鼓励轻纺、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展对俄服装加工、粮食加工、肉类加工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积极开拓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为重点的劳务输出市场,组织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境外劳务输出,从事建筑行业和种植业、养殖业开发。

           第十章 实施科教强市战略

  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一、加快科技进步

  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优势产业和潜力产品,推进科技集成创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一)推进科技创新。以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高技术产业化为目标,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搞好产学研联合,扶持具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广泛吸纳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幅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和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选择一批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实施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在现代农业领域,加强与省农科院、省农垦总局等农业科研单位的全方位、全领域对接,搞好农作物良种、畜禽良种培育和推广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在机械电子领域,重点研究开发智能化汽车电子组合仪表、振动时效焊接装置、第二代整体电控点火控制驱动器、感应开关等产品、多功能农用机械;在亚麻纺织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印染后整理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亚麻氨纶芯纱等优质特色亚麻纱,发展亚麻服装面料、装饰用品,替代进口;在新材料领域,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等。

  (三)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工农业生产,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鼓励科技人员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全以技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技术交易服务、咨询评估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体系。认真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构建市、乡、村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农民需求的信息平台,实现方便、快捷、实效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面向企业和农村,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网络,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以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方向,巩固提高“普九”教育成果。到2010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不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新建和扩建高中教学用房8万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打造更多的省级名校。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大力发展灵活多样、实用高效的职业教育。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通过省和国家投资支持以及多渠道筹措资金,各县(市)要重点建设一个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有就业竞争力的骨干中职学校。市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要坚持高起点,为创办高等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到2010年,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万人。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老年教育,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残疾人教育等特殊教育发展,形成开放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学前教育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成人文盲率下降到3%。认真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建立多门类、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稳定、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抓紧培养技能型人才,解决企业结构性劳动用工短缺问题。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培训能力,加快培育急需人才,挖掘保护和使用乡土人才。加快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稳定等政策措施,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氛围。创新域外人才施才机制,吸引聘用高级人才到我市创业,为绥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大力发展人才基地,规范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网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共享。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